▲《钦定宪法大纲》
从1901年新政开始,清廷的“预备立宪”就困难重重。清廷各派的政治斗争;满汉官员的观点对立;慈禧等皇族加强皇权的企图;共和派的强烈反对,一系列原因让立宪处于“停摆”状态。
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清廷权力中枢大换血,一度被搁置的立宪问题迎来转机。
▲光绪帝的崇陵
三、大梦一场
两宫去世后,因光绪帝无子,他3岁的侄子溥仪登上了皇帝宝座。因年幼,由其父醇亲王载沣(光绪帝之弟)摄政。
慈禧去世前,为使权力平稳过渡,将资格甚高的庆亲王奕劻支出京城。载沣摄政后,又以“足疾”为由,将他素来厌恶的袁世凯赶回了河南老家。支持建立责任内阁的奕-袁集团瓦解,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满族皇族掌握了最高权力。
▲赋闲在家的袁世凯
清廷为推进军事、经济等改革,不断增收赋税。1905到1910年,清廷岁入从1.02亿两增加到2.96亿两,支出却从1.37亿两增加到3.33亿两,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面对清廷竭泽而渔般的盘剥,民众苦不堪言,对清廷统治愈发反感。汉官为首的改革派也不满于满族权贵把持权力,立宪法、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的改革目标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压力之下,载沣为首的少壮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立宪进程,试图缓和民间的反对声浪。
▲清末民众生活困苦
1909年10月,除新疆以“教育不足”为由暂缓办理,清廷在各省开设咨议局(共21处),是为省级议会准备机构。
1909年底,各省咨议局进行了议员选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选举,具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