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制的优点与不足,浅谈君主立宪制影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9 23:03:32

▲同盟会

内忧外患中,清廷认识到与其被共和派推翻,不如与立宪派妥协,清末最后一场改革——清末新政,由此拉开序幕。

清廷立宪是被动推行的,与英日等国的国情差别巨大。英国贵族自1215年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至1688年“光荣革命”,君主权力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缩小,形成了虚君传统。

日本天皇在12至19世纪中被武士的幕府政权架空,未形成强大的封建君权,反倒是明治维新后需要资产阶级的支持来稳固权力。

君主立宪制的优点与不足,浅谈君主立宪制影响(21)

▲日本君权弱小

反观中国,古代封建集权不断加强,强大的君权给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造成了极大阻力。

从1840年被强行打开国门,清廷在一次次的列强入侵中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但传统观念的束缚让清朝统治者和保守派官僚不关注君主立宪的呼声。

满汉矛盾也让清廷惧怕因君主立宪而丧失利益,这种不情不愿的立宪改革注定难有成效。

君主立宪制的优点与不足,浅谈君主立宪制影响(22)

▲清末危局


二、“立宪战争”

庚子国难后,大批保守派因反对洋人而离开权力中枢,改革派开始在朝廷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为了应对巨额赔款以及推进改革,清廷首先对财税进行改革。

甲午战争前,清廷每年税收和之处稳定在8000万两左右。但到了1903年,清廷岁入1.04亿两,支出1.34亿两。随着北洋新军建立,路、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清廷的财政赤字每年都在扩大。

君主立宪制的优点与不足,浅谈君主立宪制影响(23)

▲清末铁路系统

共和派对清廷推行的改革并不满意,孙中山在《社会主义的分析》里写道:“清朝以少数人压制我多数汉人,故种族革命以起。”

共和派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作为突破口,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意图唤醒民众推翻清朝的热情。

君主立宪制的优点与不足,浅谈君主立宪制影响(24)

上一页23456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