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说服术八:逃跑也是一种劝谏方式
【故事】
齐景公听信谗言,任用奸佞的小人,赏赐无功的人,惩罚无罪的人。
晏子进谏说:“我听说明君仰慕圣人的道德,并且信奉他们的教诲,从来没有听说圣人会听从谗言、任用奸佞小人、处罚应该赏赐的人。现在君王与左右亲近的人互相取悦逢迎,您还说:‘将死的人还是寻欢作乐吧!我怎么能为仁义所限制反而活得不如犯人呢?’所以,宫内的宠妃强取豪夺国家的财富,宫外的宠臣肆无忌惮侵害百姓。执法的官吏都是严苛地对待百姓。百姓的生活愁苦,贫病交加,而奸恶之徒却过得安逸,他们隐瞒真相、掩盖自己的罪恶、蒙蔽谄媚君王,所以,即使有圣贤,也难以承受这些奸人的谗言。所以忠臣常常会遭到谗言的中伤。我听说,古代的贤士,遇上能够辅佐的国君便辅佐,遇到不能亲附的君王便离开。我请求君王允许我现在离开。”于是,晏子说完就鞭打着马车离开了朝廷。
景公下令让韩子休去追赶晏子,并对他说:“是我的仁德不足,不能顺应您的教诲,才让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您抛弃国家是要到哪里去呢?我愿意跟从您一起去。”晏子听完,又驾车迅速地返回来了。
晏子的仆人很纳闷地说:“为什么刚才离开的那样快,现在回来得这么快呢?”晏子回答说:“这事儿你不明白,是景公的话太诚恳了。”
【详解】
晏子每次进谏,景公都说我明白了,我知道了,我要改,但是结果也是很明显的。只在听的当时改了,事后的效果并不明显,该犯的错误还要犯,该*事情还是干。这就是景公的放纵与恣意。
晏子在这一次进谏的是用人问题。
首先,晏子先确立要遵循的标准,这一点是阐述的基础,君王应该尊崇的这个标准是圣人的教诲,这是上纲上线的标准,无法反驳。既然遵循圣人的教诲,那就不能接受谗佞小人的言论,这是赏罚的根据。这是晏子为自己的劝谏设定的基础,是后续劝谏的依据,也是君王要遵守的用人的规则。这一步至关重要。
其次,有了基础与规则的铺垫,晏子开始评论君王的现状:寻求享乐而不是实施仁政。君王的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秩序的混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接着,晏子开始说明都是什么样的后果。亲信与宠幸的近臣、权贵都是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祸害百姓,国内的百姓遭殃,生活得痛苦不堪,但是这些人又蒙蔽君王,不让消息上达。由此,晏子得出结论:圣贤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被谗言中伤,忠臣会被灾祸伤害。
最后,晏子指出了自己的可能命运,既然不能进取,那不如退避逃离。
所以晏子说完之后,转身就开始了逃亡。速度之快,都没有给景公反应时间。当然,这是晏子故意的,就是不给景公时间思考。
此时,晏子又要用自己的行为进行表演,快马加鞭地逃离会增加行为艺术的张力,会让齐景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这是晏子的目的。当齐景公派人来追上晏子,并解释自己听懂了之后,晏子又一溜烟地跑了回来。因为晏子与齐景公都是明白人,双方都达到了效果。
但是,还是有一个糊涂人,就是晏子的侍从,他不明白晏子为什么跑得快,回来得更快。你明白了吗?
因为晏子是在进谏,后续的逃离行为是整个说服的一部分,是要用行为表演来催促景公明白,现在问题严重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你醒悟。我晏子作为宰辅都要逃离了,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还是解决一下吧。
这个表演行为的目的也是劝谏,现在,君王已经有了悔改的意思,说明景公听明白了,所以,晏子的目的达到了。既然劝谏的效果达到了,那就得赶快回来,这是作为臣子的本分。本来就没有必要离开,只是为了劝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