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会有人问“如果有一天,我跟*同时掉在水里,你会先救谁?”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的路,只能一个人走。
一、孤独是一个人的修行人都有结伴而行的*,但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公元989年,范仲淹两岁,生父离世,母亲不受待见,这人生的开场就暗示着他往后的日子注定多磨多难。
后来母亲改嫁,少有大志的范仲淹,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到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环境优雅,还有寺内主持——慧通大师向他传授《易经》《左传》《诗经》等经典,可谓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
范仲淹为躲避喧嚣,找到寺南一个偏僻的山洞读书,从此便以古灯为伴,书卷为友,开启了他孤独又清欢的修行之路。
他煮粟、米二合作粥,煮好后放一晚上,使它晾凉凝固,第二天用小刀将其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食用;平时在野地锻炼时找一些野韭菜,放一点盐搅拌均匀,合着粥块而食。这就是著名的“划粥断齑”的故事。
后来,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看到了,或出自于担心他的革命本钱,或被他的吃苦精神所打动,给他送来了许多精美可口的饭菜,但是直到食物都放坏了,范仲淹也没有尝一口。他对同学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好意,也不是饭菜不可口,只是我习惯了粗茶淡饭,如今若享用了这般美食,往后我还怎么喝得下粥呢?”
我们时常认为精神上的孤独,是由于物质上的限制,而两岁而孤、家贫无依的范仲淹用他少时求学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了这一观念的错误。
二、孤独是生命的常态认识历史上的文人,只需要梳理他的政坛经历,就等于完成了一大半。
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文武百官到亳州朝拜太清宫,人们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龙颜,范仲淹的同学也急匆匆地跑来叫他去看皇帝,他却依然手不释卷,轻描淡地回了一句:“今后再见也不迟”。
我反正是没有这样的自信,但范仲淹就是范仲淹。果不其然,他第二年就得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顺理成章地见到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