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由下级武士、商人以及地方强藩所组成的倒幕派不断崛起,幕府势力分崩离析。起初倒幕派奉行“尊王攘夷”,性质与清朝的义和团类似,不过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以后,倒幕派立刻吸取教训,他们保留尊王,去除攘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鸟羽之战中倒幕派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西方的武器就至关重要。因此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时,社会力量已经发生转变,平民、下级武士、商人和地方强藩并不反对对外开放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因此国内支持明治维新的力量远大于反对派。而反观清朝,在戊戌变法时主导变法的却只是一位没有掌握实权的年轻皇帝和一群知识分子,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反对派抗衡。
而且,变法领导阶级的不成熟,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日本的明治维新经历数个阶段,在明治维新开展初期,日本就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派通过义务教育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以及变法的重要性,并选派留学生到先进国家留学。康有为等人并非没有重视教育,但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教育的普及程度根本不够,戊戌变法只传播于一部分知识分子阶级当中,普通百姓连变法为何物都不知道,又谈何支持?
不仅如此,康有为等人主持变法过于急躁,就连参与新政的康有为之弟康广仁都在《致何易中信》中说道:“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变法的力量本就薄弱,阻力巨大,变法主力翁同酥态度摇摆不定,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以慈禧太后为主的顽固派虎视眈眈,然而康有为等人却依旧在四处树敌,他们的底气却只有光绪皇帝。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里用日本天皇来激励光绪说:“人主欲转移天下,收揽大权,不过稍纡尊贵,假辞色,即可得之,亦至易矣。”不过谁都知道这只是康有为过于理想化的梦想,在强大的顽固派面前,改革派的力量根本无法抗衡。而且即使如此,以光绪帝为首的改革派在变法时却朝令夕改,使得变法的权威性荡然无存。沙培德就在他的著作《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中评价道:“中国革命中交织着乌托邦主义与务实主义,而戊戌变法则是乌托邦主义最明显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戊戌变法焉能不失败?
除此以外,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清朝戊戌变法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截然相反的。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列强已经认识到日本的国家组织资源形式是去中心化的,这也就是说列强无法通过击败日本中央而达到摧毁日本政权的目的。更何况与清朝和东南亚相比,想通过战争在日本攫取利益性价比极低,将日本放入国际贸易体系当中才是最方便的方式,因此列强十分支持日本的明治维新。而且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美国忙于南北战争,而英法则将重点放在清朝,因而日本成为一片“真空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