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重峦叠嶂。图源/摄图文
2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魏延都能大施拳脚,多次单独领兵,立下不少战功。这也是他受重用的证明。
蜀汉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军入羌中(今甘肃临夏自治州),行至阳溪一带,击败了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率领的大军。次年,他更是在一次交战中战胜了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打得司马懿撤回大营思考人生。
由于魏延功勋卓著,蜀主刘禅下诏拜其为征西大将军,封为南郑侯。在军中,魏延拥有二把手的地位。
尽管如此,诸葛亮始终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当时,魏延与丞相长史(相当于相府的秘书长)杨仪不和,两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有一次,魏延吵不过,持刀威胁杨仪。这下子确实做得过火,杨仪吓得“泣涕横集”,男子汉大丈夫当着众人的面一把鼻涕一把泪,可见受到多大惊吓。
▲诸葛亮对魏延委以重任。图源/影视剧截屏
这也不能全怪魏延。
杨仪是个善于筹集粮饷的后勤干部,十分得孔明信任,但他品行一向为人诟病。
史载,杨仪“性狷狭”,也是一个不好惹的主。他原本是曹操旗下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也是个类似秘书的职务),在关羽领兵攻打襄阳时,背叛曹军,临阵投降。
后来,关羽派杨仪入蜀,向刘备汇报工作。刘备见到杨仪,聊了会儿天,发现此人对军国计策、政治得失颇有见解,于是提拔他去给尚书令刘巴当部下。
杨仪不久前叛曹投刘,跳槽后快速升职加薪,正常情况下就该好好工作,感谢老板知遇之恩吧,可杨仪偏偏不这么做。他就职后不久就与上司刘巴闹矛盾。刘巴可是刘备的重臣,与诸葛亮一同制定了蜀汉法律文件《蜀科》。
不知好歹的杨仪惹怒了刘备。刘备将他降了级,命其遥领弘农太守。弘农在今河南西部,是曹操的地盘,杨仪有官无职,相当于失业了。
到了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才再次起用杨仪。每次出兵,杨仪负责筹集粮草,办事周到迅速。
因此,诸葛亮爱惜杨仪的才干,也信任魏延的骁勇,没有偏心,苦恼的是二人不和,形同水火,多亏他另一位得力助手费祎时时从中调停,经常给魏延和杨仪当和事佬。
关于魏延与杨仪的八卦新闻在当时传播甚广。
有一次,费祎与董恢出使孙吴。吴主孙权大醉后对费祎说:“杨仪、魏延不过是小人,对国事只有微不足道的功劳,现在却重用他们,让他们权势不轻,哪天诸葛亮不在了,一定会成为祸害。你们当大臣的,对此事不应该有所谋划吗?”
为人机智的费祎竟一时语塞,估计平时没少为这二人忧虑,心累了。
幸亏董恢献计,悄悄对费祎说:“您可以如此回答,说杨仪、魏延不过是私人恩怨,不会像黥布、韩信那样有叛逆之心。如今当务之急是扫除曹贼,这必须凭借有才之士才能成功,要是舍弃二人不用,就像是为了防备风浪而砸沉船只,不是长久之策啊!”
费祎就这么跟孙权说。孙权一听,好像蛮有道理,也不再挖苦他们。
诸葛亮听说此事后,还特意赏赐了董恢。但顽疾不除,肌体难愈,魏延与杨仪的恩怨,终于在诸葛亮死后彻底爆发。
▲杨仪为人狷狭,与魏延不和。图源/影视剧截屏
3建兴十二年(234 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史*载,“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是说,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秘密商议撤军,作为第二号军事人物的魏延不仅没有参加这次战略性会议,还被下令断后,甚至说如果他不听令,就直接把他抛在后方,大军自行撤退。
一些史学家,如吕思勉先生就曾质疑这一秘密军事会议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诸葛亮遽逝给了杨仪机会,他想以退兵计划对付魏延。
《三国志》中还提到一个小插曲,说魏延在行军途中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头上长角。魏延不知其中玄机,便请教懂得解梦的赵直。
赵直告诉魏延,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兆头。史书并没有说魏延是否相信这一说法,但魏延离开后,赵直对其他人说了另一个解读:角这个字头上带把刀,头上长角就是头上用刀,是大凶之兆。
这句话,魏延是听不到了。
死亡的陷阱,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诸葛亮北伐。图源/影视剧截屏
4在确定退兵方案后,杨仪让费祎到魏延军中探探口风。
魏延是坚定的鹰派,一向以抗曹先锋自居 ,他得知孔明噩耗后,不肯退兵,还要求大军留下来继续北伐。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然去世了,可我魏延还在。你们自行为丞相扶丧送葬,我可以继续带领军队北伐,为什么要撤退?岂可因一人而耽误天下之事?”
他要求费祎联合签署军令,宣布北伐部署,下达给诸将。
费祎没有听从,还坑了魏延,对他说,杨仪那哥们不懂军事,你让我回去对他做做思想工作,说完出门骑上马,掉头就跑。费祎回去后,就与杨仪等人执行退兵计划,魏延发觉后,要追上已来不及。
陈迩冬先生就说,魏延“为费祎所卖”。
脾气火爆的魏延得知自己被撇下后大怒,抢先南归,烧了沿途的栈道,意图在南谷口阻止杨仪率领的大军。此时,魏延与杨仪共同上书蜀主刘禅,都说对方起兵造反。
刘禅一时也不知道相信谁,而朝中文臣都偏向杨仪。于是,刘禅派出蒋琬率领近卫军“宿卫营”到前线查看情况。
还没等蒋琬到现场,魏延的军队就散了。史载,两军对峙时,杨仪军中的王平在阵前大喊:“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敢如此!”魏延部队军心大乱,士卒以为魏延有罪,不敢继续追随,一哄而散。
此事吊诡之处在于,魏延平时善待士卒,其部下更是精锐之师,竟然因为王平一句话就乱了阵脚。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
实际上,魏延军败退,绝不仅仅是因为王平一声喝退。真正瓦解魏延军队的,应该是刘备皇后吴氏的哥哥吴懿。吴懿当时正在北伐军中,论关系他是国舅,算是朝中宫廷派的代言人,而他另一个身份,是魏延多年的副手,因此对其所部了如指掌。
军队溃散后,魏延带着儿子等数人逃往汉中,半路上被蜀将马岱斩*。值得一提的是,今五丈原诸葛亮庙,守山门的两尊塑像,就是“魏延”和“马岱”,想必当初的设计者有几分黑色幽默。
马岱向杨仪送上魏延的首级。杨仪得意洋洋,“起自踏之”,骂道:“你这家伙,还敢作乱吗?”之后,杨仪为泄愤,追究魏延之罪,夷灭魏氏三族,其阴狠歹毒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