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苏东坡初到京都今河南开封,不吃鲜竹笋,苏东坡在四川生活多年自知道鲜竹笋的美味。便在府中设宴请当朝文人墨客吃饭,亲自烹调竹笋和五花肉作为主要原料的美食,经过蒸煮的烹调方法做成菜肴,来参加聚会的文人雅士看了之后大惊失色,说:"这不是'刮肠蓖'吗?吃了会拉肚子的!"
竹笋别称刮肠蓖,因为竹笋性寒,含较多的粗纤维,有使胃肠蠕动加快的作用,也就有了这个别称。古人受医食同源的传统饮食思想所以对这点很是忌讳。苏东坡反其道行之,说:"尽管竹笋确有'刮肠蓖'之害,但经长时间蒸煮则可去其害,且味美,清热消痰,食用无妨。"
还当场即席赋诗一首:无竹令人肥,有竹令人瘦。有竹又有肉,不肥又不瘦。众人听了,觉得苏东坡言之有理,便竞相动筷品尝,并连连称道:"味鲜肉嫩而可口。"
真正让清汤东坡肉名扬天下的是当时北宋的仁宗皇帝,宋仁宗听说这道菜后,便让御厨在宫中仿作,吃后感觉味道鲜美,便赐名"清汤东坡肉"。这道菜很快在开封传开,大家争相学做。
黄州东坡肉 东坡肉的形成时期东坡菜随着苏东坡仕途上的变化,也不断的迭代更新。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协团练副使。苏东坡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大概就是黄州东坡肉的最完美写照。
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俸禄减少,后经有人介绍请得黄州城东旧营房地数十亩,贴补家用。黄州物产丰富,粮食多猪肉也多,肉价便宜,苏东坡有特别喜欢吃猪肉。有一次有人来访,他只做猪肉,把猪肉下锅、加上调料,以小火慢慢炖煮,就和客人下棋,两人棋艺相当难分输赢,时间长了就把炖煮猪肉的事就忘了,等一局棋下完才想起来。原以为猪肉会烧焦,急忙跑到厨房,发现猪肉味道鲜美、肉烂汤浓香气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