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时任大连水产研究所所长的赵洪恩在养鲍池边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1200 平方米的养殖池,培育出 900 多万粒皱纹盘鲍苗,平均每立方米水体有 7700 粒,比人工繁育鲍鱼长达一个世纪的日本的最高记录高出 3 倍,总产量相当于日本鲍苗年产量的一半。
这是世界鲍鱼人工育苗史上的创举。
当今美食界干鲍「顶流」:网鲍、吉品鲍、窝麻鮑,代表了三种干鲍的制作工艺,而制作它们的主要原料品种,就是皱纹盘鲍(又称大连鲍)。在 1980 年代以前,对这一自然品种的生产性养殖一直是国家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
那是个创汇促发展的年代。人工大规模、高密度鲍鱼育苗技术的成功是最让养鲍业兴奋的事,这项技术随即被国内同行专家认定为「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也让仅成立两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大连水产研究所震动全球养鲍业,并在次年(1987 年)以科研、生产双丰收而越居全国水产战线之首。
鲍鱼食性较杂,主要以褐藻类马尾藻、鼠尾藻、海带、裙带菜等为食,摄食量随季节变化。© Xinhua News Agency
也是在这一年,赵洪恩在一份日文报纸上看到一家日本养鲍场正在试验陆地养鲍,他意识到,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性气候异常现象(例如厄尔尼诺现象)频发,主流的海上浮筏笼养育商品鲍的阻碍正在增大,网箱养殖和底播增殖等技术在中国还不是主流,但也同样会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建设陆上养鲍厂才是实现更大经济效益且使中国养鲍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的道路。
1988 年,大连水产研究所在国家贷款 160 万的支持下,再由当时日本水产届「五大株式会社」之一的日本宝幸株式会社投资 50 万美元,共同创办宝华水产有限公司,并在次年 6 月建成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的陆上养鲍厂。
3 年时间,赵洪恩不仅让投资方收回成本,也让皱纹盘鲍以「大连鲍」这个商品名称开始被消费者及从业者熟知。随着大连鲍的成功,韩国首尔北洋株式会社、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都纷纷与大连水产研究所成立合资公司,后者更是出资 4080 万,计划在 1994 年完工一个 3.8 万平方米、世界一流、规模最大的养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