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文 | 瑶华
祖国之大,从花样繁多的早餐就可见一斑,因地域、物产的差异而各有其风格,有的麻辣重口,有的清淡鲜甜,有的扎实顶饱,有的熨帖滋润……
尽管各地早餐各有特色,有一种食物却突破了地域限制,无论在塞北还是岭南,都能看到它金黄油亮的身影——它就是在饮食界被冠以“最渣选手”之名的油条,还有果子、麻叶、油炸鬼、天罗筋等别名。
说油条“渣”,不只因为它质地酥脆,更是因为它能够搭配的“另一半”实在太多了。人们的普遍印象里,都将油条的搭档默认为豆浆。其实,它的搭档多种多样,可甜可咸,既有不同口味的汤粥,也有结实的“硬货”主食。离开早餐的大环境,油条还能变身为下饭菜、火锅菜和饺子馅,几乎能包打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识破这个“又油又渣”的百搭之王的真面目吧!
油条为啥永远两根拧一起炸?
在塑料袋还没有全面普及的年代,许多人都有过用一根筷子或竹签穿着几根油条平端在身前,在晨雾里一路小跑赶回家的记忆。
早点摊上的炸油条程序,像是在变魔术,经常吸引孩子们驻足:师傅熟练地将切好的两小条面上下叠起,用筷子在中间压一下,轻轻捏住两头,提起来一拧一抻,将拉长的面坯顺着油锅边滑进去,瞬间颜色由白转黄,膨胀成粗壮的油条,翻滚几下后被迅速捞起,放入黑乎乎的铁丝筐里,沥掉多余的油滴。
无论做法还是原材料,油条其实都和同为油炸食品的馓子、麻花很相近,但相比另外两个“亲戚”,它的质地更蓬松,可以轻盈地浮在汤碗里,多孔的内部结构更是让它能充分吸饱汁水。这一特点,既和油条的制作材料有关,也和它两根拧在一起的造型有关。
制作油条的面坯不仅有面粉、水和油,还有几种重要的添加剂。有经验的白案师傅总结:“盐是骨头碱是膘,缺了明矾不起泡。”盐能够起到增加面团韧性的作用。而油条之所以能在高温环境中迅速膨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秘诀都来自添加的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和食用碱(碳酸氢钠)。二者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此同时,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状沉淀,与面粉形成膜状结构,将二氧化碳包住,像吹气球一样,加速油条的膨胀。另外,也有不加明矾和碱的油条,在广东通常用俗名“臭粉”的碳酸氢铵充当膨松剂。由于明矾中的铝对健康有害,自2014年起,国家已经禁止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虽然不含铝,但炸制时产生的氨气并不健康,现在也不再使用。今天吃到的正规制作的油条,里面通常会加入酒石酸氢钾等无铝膨松剂。
油条两根同炸的造型,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南宋:岳飞父子在风波亭遇害后,百姓无不对奸臣秦桧切齿痛恨,愿生啖其肉。有位做面食的师傅捏了两个形如秦桧夫妇的面人,将它们拧成一股,下锅油炸,取名“油炸桧”,人们竞相购买,它就是油条的前身。那么,为什么不单炸一根“秦桧”,或者将西湖畔岳飞墓前跪着的四个反派拧在一起炸呢?
武汉科技报的记者曾专门请炸油条的师傅做过实验。单根油条下锅后,虽然很快就熟了,但几乎没怎么膨胀,硬邦邦的像根棍子。两根油条如果省略掉拧的程序,只是头尾相连,炸出来的口感也要逊色很多。两根以上拧在一起的油条炸好后,体积几乎是普通油条的两倍,如同一根巨型老丝瓜。结合师傅的实操经验得出结论:单根油条熟得过快,表层定型后内里尚未充分膨胀,口感偏硬。两根拧在一起制作,可以增大油条的受热面积,并且两块面坯之间溢出水蒸气和发泡气体,传热相对较慢,膨胀时间更长,让油条能达到外酥内软的效果。三根及以上的造型虽然好吃,但成本过高,炸的时间也相对长些,所以通常不被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