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琪
在贵州省美丽的黔东南地区,传承着无酸不食的饮食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侗族人民屡次在大山的崎岖山路中找寻能安居繁衍的村寨,为了抵抗阴冷潮湿的气候,一道道酸味美食——酸汤鱼诞生了。
红汤酸汤鱼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阿亮是侗寨中生意最好的酸汤鱼饭店老板,我每次去黔东南路过他的寨子总要进去吃一碗。两人熟稔后,他带我见证了一锅地道红汤酸汤鱼的诞生。
阿亮说,在大地回春的三月,他家会把带着细密枝丫或绒毛的山藤、竹条放入水田中。由于寨子在大山深处,气候多变,如果让鱼自行繁衍,产量太低。
聪明的寨民每年都要为鲤鱼产卵搭建人工产房。几天后,布满晶莹鱼卵的藤条被依次安插在水田中,当小鱼苗出现在水中时,是他最高兴的时候。
我们在马鞭草盛开的时节去捕鱼,田水汪汪,涟漪粼粼,鲤鱼在青葱梯田的禾穗中“波刺,波刺”地跃浪翻腾,搅碎水中的蓝天白云。阿亮拿出一个竹篓子,看准了鲤鱼的方位倒扣在水田中,我瞬间听到篓子里鱼的挣扎扑腾声。“糯稻、鸭子、鲤鱼、蚂蚱都是梯田赐予我们的食物,也是最好的生态链。鲤鱼不吃草,不吃秧苗,肉质紧实细密,我们从年头到年尾,都吃这些。”阿亮一边和我说,一边收了鱼,我们沿着回寨子的山路信步而归。
梯田
泉水叮咚,寨民在山泉下挖了个坛,贴了瓷砖,作取水处。他让我拿瓶子去盛泉水:“寨子有自来水,但我们每天都来取山泉水,拿它煮茶做饭,味道可不一样。”言语间,他又蹲在山涧的石头旁,仔细翻看摸索。我正疑惑他在做什么时,他高兴地给我看采摘的“草”。
“这是什么?”
“你闻一下,这可只有在清澈的溪水旁才有。”
几瓣椭圆形的嫩绿叶子还沾着剔透的水珠,我放在手心闻了一下,一股异香扑鼻而来。阿亮解惑:“这是鱼香柳,是我们做酸汤鱼必不可少的香料。”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我每次吃红汤鱼都在怀疑里面是否加了香茅,因为它的味道与泰国的冬阴功汤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纠正我,香料不是香茅,是鱼香柳、山仓子和家家户户自己腌制的番茄汤底。
鱼香柳
下山路上我远远看到寨子被险峻的群山包围,一条河流贯村而过。几座巍峨的鼓楼沿河矗立,它们结构精巧,层叠挺拔。鼓楼下坐着老人与妇女,他们穿着亮布衣服,对歌的声音如水自流,音韵婉转。山中的生活远离了城市的快节奏,只有静谧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