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杭州慧因書院“有美茶宴”上发言摘要:
从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茶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历史留下了点点滴滴的静态文化印记,曾经有过的文化印记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尊重,去传承,去活化。
三百多年的宋茶文化脉络,经历了全方位的演变和发展,而点茶无论从茶品、点茶器具、击拂工具、点茶手法以及以某个时点所集合出现的点茶方式,如同一幅幅历史画卷,以动态的形态,在向我们舒展着宋茶文化盛景:
第一部份:
点茶要素六大演变。
一,茶叶形态的过渡:
1,丁渭《北苑茶录》详细记载了宋茶加工的变化:
(1)《蜡茶》:”创造之始,莫有知者,质之三馆检讨杜镐,亦曰,在江左日,始有研膏茶”。
(2),《龙茶》:“太宗太平兴国二年,遣使造之,规取像类,以别庶饮”。
(3),《京铤》:“的乳以降,以下品杂炼售之,唯京师去者至真不杂,为时所贵,意其名由此得也”。
(4),《石乳》:“太宗皇帝至道二年造也”。
2,《大观茶论》龙团凤饼:”制造,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
3,散茶红绫袋装。
在南宋,散茶也成为宫廷贡茶。《南宋杂事诗》记载 :
“一饼清瓯雪点初,
晚香和月入簾疏;
空传旧样红绫袋,
贡錄先将小凤除。”
《咸淳临安志》记载 : "拆而分之,一斤一袋"。
二,研磨工具的过渡:
1,捣臼。
公元1053年《茶录》:”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2,罗碾。
(大观茶论):”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拣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
3,石磨。
《撵茶图》中石磨。
《茶具图赞》中的石磨。
三,点茶容器的过渡:
1,釜点。
《撵茶图》点茶。
2,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