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还有方言的标注,像是东北话“哎妈,不好意思”就是“Emma book how yes”。
不管中翻英还是英翻中,这谐音大法一来上手简单,二来笑点也很给劲儿,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个单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比如“dare”,熟悉英语的人肯定知道它是环保小卫士的口头禅。
但一个正在学日语的人对“dare”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How dare you”(你怎敢),而是“哒嘞?”(da re日语“谁”的罗马音)。
说回正经的,其实谐音并不单纯是为了搞笑,才在网络时代被人们发现和使用。
谐音实际上就是一种双关的修辞手法,不少的文艺作品里会用到,通过“音同意不同”的巧妙给人带来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谐音“原应叹息”,感叹她们短暂又悲惨的身世经历;另外还有甄士隐暗示了“真事隐去”、贾雨村暗喻了“假语存焉”。
再到通俗且常用的歇后语,也有不少用到谐音梗的,像是“粪船过江——装死(装屎)”,“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之类的。
甚至我们走在大街上,路边的不少广告牌都会用谐音梗硬蹭明星的风头,吃的喝的有陈罐西式茶货铺、飞轮海底捞火锅店,玩的乐的有周华健身会所、张靓影像制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