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图片,港珠澳大桥高清图全景图

首页 > 社会-民生 > 作者:YD1662022-12-12 22:23:07

最终接头的工作,是沉管法自发明至今始终都没很好解决的一个难题。以往最常见的做法是什么?就是派一群潜水员到水下去,潜水员在水下像工人一样辅助架立模板,把这个最后的缺口包起来,形成一个水密的空间,然后从里面抽水,水抽光后,再进入隧道里面浇筑混凝土。

但是,这种传统的做法,在伶仃洋的环境下不易实现。一是这里最终接头的水深大概是30米;二是这个地方的洋流复杂;三是海上交通很忙,如果我们用这种传统的方法,需要花大概6个月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最后一小段的施工,给工程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进行最后一段的施工,我把它叫做“折叠沉管”。我们把它做成一个整体,一次性放下去,这个结构就像雨伞一样,它可以沿着自己的两边纵向伸展开来,并与两边的隧道连接,这样整个港珠澳大桥就实现了贯通。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图片,港珠澳大桥高清图全景图(9)

采用这种方法,我们把传统方法所需半年的海上作业时间缩短到了1天(理论上只需1天,实际因二次对接用了3天),不但保障了施工安全,也给隧道的永久质量带来了更大的保障。

创新意味着向未知迈进,当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工程师做一件事情只有一次机会,我们要不然就做成,要不然就失败。如果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必须要有很强的预见性,用我们的说法就是需要辨识风险。

最终接头部分的重量大概是6100吨,被一个起重船吊起来,再放到水里去,这一个步骤我们就辨识出了200多个风险点。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图片,港珠澳大桥高清图全景图(10)

然后一个一个的确认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我们就要优化方案直到没问题,没有问题我们也要确认确实没问题,全部确认了之后我们才能够施工。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图片,港珠澳大桥高清图全景图(11)

我跟大家讲起重的这一段,也涉及到我的另一个工作,当把最后的这一块放到两边的已装好的隧道缝隙里的时候,问题来了,在这个动态的海洋环境下,最终接头会不会与两边的隧道相撞?

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去请教了很多科研单位和大学,但是,由于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新,而且时间紧,一时间我们没有得到反馈。

作为这部分设计的主要负责人,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去论证这个问题,我去图书馆查了不少资料。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一个非常古老的公式,伽利略提出来的“单摆公式”,伽利略坐在教堂里,看着教堂的灯可能是被风吹地在摆动,于是他就提出了单摆公式。

受到这个公式的启发,我和其他设计师结合海洋预报预测做了分析,我们做了一个计划,认为放下去的时候,即便是有海浪拍打,也一定不会撞。

这是什么道理?我跟大家通俗地解释,最终接头和它上面的锁链在一块,是个大摆体,我们把它想象成我们的大腿,相对于我们跑步或站着不动的时候,我们平时走路的时候会感觉更舒服。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腿是有自己的节拍的,当我们走路的时候,我们的步频正好是和腿的节拍合拍,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走路舒服。这个最终接头的节拍是多少?我计算出来大概是200秒摆动一次,即200秒“走一步”。

海浪的一个节拍是4到5秒,用一个4到5秒的节拍去拍一个200秒节拍的东西,不会产生共鸣,所以最终接头的摆动幅度是微小的,我们证明了不会相撞。

实际施工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最终接头里面放了两个仪器,仪器大概是类似放在导弹里的精密加速度仪,接头的运动被测量出来了,和我们的计算是比较吻合的,确实没有撞。

像前面所讲的问题在我们项目上有千千万万,我们的设计总负责人,他每周要工作70多个小时,审阅上万份的图纸,要确保设计的每个环节不出错误。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图片,港珠澳大桥高清图全景图(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