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主办的国博讲堂,为了推动公众考古,推出“考古学人”系列讲座,邀请考古学家分享自己的考古经历,分享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本文为该系列讲座的第三篇,根据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郑岩先生在8月23日国博讲堂讲座的记录稿整理而成。
博物馆是沟通历史和现在的桥梁。今天我们从博物馆中选取十件文物,从十个角度进入,来跟大家探讨如何在博物馆里看器物。在此借用文学理论中的“细读”(close reading)概念,我们来仔细“阅读”这十件器物。
讲座现场(霍宏伟拍摄)
1.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白陶鬹——艺术的起源
第一件是国博展厅里的大汶口文化白陶鬹,这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我们先从考古学的大背景入手,在此基础上,再从美术史的角度推进认识。
白陶鬹;高14.8厘米;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考古学有一种基本的方法叫类型学,即把大量器物按照形态排列,以探讨它们彼此的年代关系和演变规律。它的基本理论前提,是认为人造物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生物演进一样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可以通过类似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来观察。虽然这个理论前提在今天看来已经相当传统了,但类型学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结合类型学,我们仍可以观察艺术变化的大势。我们就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陶鬶的演化过程,来思考“艺术起源”这个问题。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我们先从山东最早的陶器说起。在山东,距今8000年到7000年的早期陶器具有代表性的是这种圜形底的釜,放置时很简单,可以直接在地上挖一个浅坑,加热时便用三块石头支起来。后来,有聪明人发明了三只固定在底部的陶足把它支起来,这就成了一件陶鼎。为了防止搬动它的时候烫手,便给它再加一个把手。一个节点的把手很容易断,便有了两个节点。它的口带一个尖,叫做“流”,是为了往外倾倒液体的时候更方便。后来,底下的足变成中空的袋足,以加大液体的容量和加热时的受热面积。这种形制,就可以叫做鬶了。有的陶鬶中发现有水垢,可知它是用来煮水的,但也有的检测出原始酒的残迹。
早期陶鬶的发展轨迹是按照实用的原则,慢慢向前推进的。但我们注意到,这些器物也很讲究颜色,先用红陶,后来用高岭土烧成白色,非常漂亮。工匠在拼接的时候会遇到技术问题,腹部的上下两部分拼接时,结合不好的地方会有痕迹,工匠便用泥巴搓一个泥条贴上,再拿手指压一压,形成一排小窝。后来他们可能觉得这排小窝很漂亮,就把它保留成一种装饰。开始是为了结实,后来是为了美观,考古报告中叫它附加堆纹。
山东章丘西河遗址出土陶釜(距今约8400-7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