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周末逛了一圈“播播间”卖茶,眼界大开。
十几块钱的茶样组合,能喝到“牛肉”、“马肉”、“老丛”。
乍一听头衔很唬人的130年树龄单株老丛水仙,原来不过百元出头。
还有,各种茶叶概念连连看。
在介绍岩茶时,重力高捧荒野茶。
更有甚者,同一家之间,XX荒野奇兰的价位,能远远高出正岩马头的肉桂。
这令人越看越迷惑。
咦,这年头,竟还有非正岩品种茶在价格上力压正岩肉桂的怪事?
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这不论如何也说不通哇。
《2》
游走了好几个直播间后,早已被各式概念轰炸得头晕。
索性,就翻到了商城。
逛一逛评论区,看了几则差评,找找乐子。
之前在写那泡反面素材的金牡丹时,有茶友提醒,岩茶光是看干茶,总感觉差了点意思。
一泡岩茶究竟成色如何,还得再多加掂量。
话说,该怎么掂量呢?
从评茶鉴茶角度看,不外乎常规的5因子。
干茶、盖香、汤色、茶味、叶底。
但三人行,必有我师。
真实差评区里,明面上是对劣质岩茶的控诉大会与吐槽大会。
然而,稍加留意一二,还是能从前人的购茶翻车经历里,捞到不少实用高效的鉴茶技巧。
例如,以下这3点就很真实、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