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各段主要内容,红烛文章主要内容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03 21:09:37

第8-9节为诗意的第二个转折点,此次转折的关键在于“灰心”。从红烛的主观意愿而言,其所有的付出并不希望带来自身的任何回报,但它渴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肥沃中华的土地,为了这样的愿望,它竭尽全力地燃烧,努力发出最大的光亮。但现实的黑暗总是超过理想的光芒,沉沉暗夜之中,红烛所有的牺牲却并未催生出灿烂的光明,于是红烛只能拥有“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的悲凉结局。这样的结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属于无法改变的命运悲剧,当社会不再拥有公平正义时,“创造光明”的美好动因,注定无法结出幸福快乐的果实,只能换来“灰心流泪”的苍凉落寞。

红烛各段主要内容,红烛文章主要内容(5)

诗歌倘若就此作结,红烛便成了理想幻灭者的代表,这当然不是诗人的真正意愿,也不符合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华文化表征。新文化的高潮虽已涌过,奋斗与创新的精气神却依旧存在于鼓荡着青春激情的新一代文人的灵魂中。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闻一多借助“红烛”这一意象传达出的就不会是面对厚重现实的无可奈何,而是直面惨淡人生和淋漓鲜血的勇气,是“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于是,诗歌再次走向振作,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行动宣言,将现实人生的各种“灰心”毅然决然地抛诸脑后,只留下一颗执着的心,在理想与幻灭并存的大地上无怨无悔地耕耘。

红烛各段主要内容,红烛文章主要内容(6)

二、重难点突破

1.《红烛》应该学什么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选录的第二首必读诗歌。其课程定位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体相同,依旧侧重于“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蕴探究”“诗歌抒情手法探究”和“尝试写作诗歌”四项。

课后“学习提示”中,《红烛》的主题被确立为“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蜡炬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要求“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来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关注“洋溢在诗中的幻想与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感”。

红烛各段主要内容,红烛文章主要内容(7)

2.《红烛》中的认知冲突与和解

《红烛》诞生于1923年。创作《红烛》时,闻一多已在美国生活了一年时间。西方文化无处不在的强烈自我意识,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摇动闻一多从启蒙之初便开始接受的中华儒家文化思想,令其不得不站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但闻一多灵魂深处激荡其一生的,始终是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此种由童年时期植入生命的元认知,决定了他纵使接受了十多年的新式教育的洗礼、经历了近八年的新文化思想启蒙,但也只是将其由祖辈处传承的功业意识剥离出主导思想,并未削减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故而,当闻一多将多年来的诗歌汇编成集时,其情感依旧倾向于古典主义的舍生取义,致力于颂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彻底奉献精神。

红烛各段主要内容,红烛文章主要内容(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