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他们像被压弯腰的向日葵一样老去》,新京报记者陈杰 摄)
可能就是太普通了,一点也不起眼。但那不就是生活吗?文字跳跃着,立于细微处,站在潮头上,描绘一个人物,讲好一个故事,反映一段历史,替普通人打开一面被世人所见的窗口。
网易“人间the livings”以10年为间隔,将人们的记忆拨回1978、1988、1998和2008年,以人物为主线,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年代纪实。其中,《关军:2008年,她说死也要回家》记录了11年前春天,广州火车站那20万的人潮涌动中一个弱小女子的故事。主角赵宝琴家在甘肃,为了供女儿上大学外出打工。由于归乡心切,迫于人流管制,她和老乡打算从火车站广场前的高架桥跳进火车站。但可惜的是,她没能跳过去。为了回家,她摔成骨折,摔成昏迷。这似乎是一个不起眼的故事,她也只不过是中国众多苦命女人当中的一个罢了。但文章将以赵宝琴为代表的打工者被突如其来的医疗难题所压垮的处境简练干脆地描述出来,其中对于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和细节的把握,使读者可以轻松地进入当时的场景,感受春运大潮中人们当下的苦楚。
新京报“剥洋葱people”专注于有深度有温度的人物报道。《被偷走的31年》中,一切似乎都与时间有关。父亲是一名钟表匠,31年前在客运站摆摊时不慎丢了儿子。31年来,他到处寻子,被骗过坑过,但从来不曾放弃过;31年来,他守在失子之地,希望可以等儿子回来。这完全像是另一幕《亲爱的》。所幸,由于记者的报道和热心人的帮助,一家三口最终团圆。正如父亲所相信的那样,“时光可以偷走儿子,损蚀容颜,变换口音,改变酸甜苦辣的嗜好,但改变不了至亲血缘”,仅仅是见一面,老夫妇就已满足。而作为儿子来说,面对亲生父母和养父母,内心情感泛化出的多重涟漪,都落于对记者说的那句“此事就此打住,往事不会再提”中,爱恨矛盾浮于纸上。这既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复杂的亲情,又再一次引起民众对拐卖儿童现象的关注。
3
怎么写?
“非虚构”不只是
换种方式讲述
非虚构写作近年来火爆网络,非常受读者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写实性,它的题材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吸引人的写作方式。
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写作有很大的不同。新闻写作讲究客观,在记者笔下,记者只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没有过多煽情,没有过多观点,更多是引导读者去得出结论。但非虚构写作注重作者亲身的“介入”,很多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落笔,在写作中的情感方面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颇有“新新闻主义”的色彩,这是非虚构写作的魅力,却是新闻报道的禁忌。
此外,新闻写作极少运用对话,绝大多数时候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来直去”。故事性较强的新闻也只是偶尔少量运用对话。非虚构写作与文学作品一样,大量将对话、细节、场景等方面的描写融入到传统的新闻写作手法中,使新闻报道有了更加丰富的写作方式。
弗兰克·辛纳屈停下车。红灯。行人迅速从车前走过,但像往常一样,有一个人停在那里没有过马路。那是一个20岁的女孩,站在路边的人行道上注视着他。他用左眼余光看到了她,每天这种情况都发生,他知道女孩一定在想,这个人很像弗兰克·辛纳屈,但,是他吗?
红灯还没有变绿,辛纳屈转过头,直视女孩双目,期待着他熟悉的那种反应。这种反应出现了。他笑了,女孩也笑了。辛纳屈驾车离去[1]。
这段文字出自《弗兰克·辛屈纳感冒了》。如果不被告知,读者或许会以为这是出自小说,但其实,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它的作者——美国作家和记者盖伊·特立斯仿佛是著名歌手弗兰克·辛纳屈身边的空气一般,寥寥数语,白描出他接收到的信息,给了文章电影情节般的结尾。
与笔下人物共呼吸,比读者先沉入到其故事中,是非虚构作品对作者要求很高的地方。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刘蒙之认为,非虚构写作不能闭门造车,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需要写作者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观察、体会每一个细节和时刻[2]。这就使作者就如同有了一副小说家般的“上帝视角”,不再是笼统地介绍发生了什么,而是对写作素材有了更多的把控力,对事件有精准切片,能够决定哪些素材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主题。
这些素材中,最打动人的就是细节。普通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多高光时刻,借助观察和采访,通过挖掘人物的日常轨迹,大量铺陈细节,完整呈现对话,还原真实场景,非虚构作品使文章具备和文学作品一样的可读性。
《城管强拆考古队:扬州“古今之争”三十年》一文,就是典型的非虚构写作。在扬州一块有争议的土地上,考古工作人员王东杰和秦松为了争取保住属于国家级考古遗址的桑树脚村,与执法的城管发生肢体冲突。文中用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涛的回忆来描写当时的场景:
“两个考古队员也主动出示了行政执法证,公对公。”张俊涛说,城管出口侮辱,“什么考古工作者,我看你们就是盗墓的。”王东杰受到刺激,把镜头对准一名城管的制服编号。城管吴姓领导指示五名城管抢手机,王东杰把手机捂在肚子上,遭到拳打脚踢;秦松正要过来帮忙,吴姓领导故意喊了一声,“哎,你怎么能打城管?”其他城管一拥而上。在张俊涛眼里,“这显然是他们的套路,他们有执法记录仪,这是抢占‘证据’制高点”。
一方面是张俊涛的讲述,一方面是作者通过其描述还原事发现场。两种场景在一段文字中自由切换,既有细节描写,又有客观事实,让读者一下子就能从张俊涛的视角感受到文章开头王东杰的那种愤懑。
此外,自述和访谈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法,可以在文字层面最大程度保留人物的精神张力,还原事实真相。在《见证历史的女摄影家侯波辞世 生前口述:一切来之不易》中,通篇引用中国摄影家侯波的自述,简要回顾了她的年少经历以及为国家领袖拍照的种种轶事。虽然语言朴实直白,缺少华丽外衣,但贵在真实。去年12月,甘肃庆阳一小学一年级女生被同班同学伤害,随后,校长和副校长被教育局免职。但对于事件原委,女孩家庭和班主任各执一词,无法找到更多佐证。新京报《庆阳女童遭霸凌事件:女教师与家长说法陷入罗生门》索性将记者与女孩班主任的对话原文曝光,让读者自己判断事件与老师丢失的“口红”是否有关。
文字是一种安静的力量,影像则赋予其更多维度。广义地去看,腾讯新闻的《十三邀》、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局面》都可以被看作是非虚构写作以影像方式的呈现。所谓的“非虚构写作”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框去界定,很多媒体上的报道,尤其是特稿,虽没有冠以“非虚构”之名,却依然可以被视为这样一种形态。同样的,对于这样的特稿,附加以影像,也能够让故事的叙事更加丰满立体。人民日报近来也正在这方面发力。在报纸端,用户一扫二维码,便可进入“人民视频”见到故事中的人物和他的故事。比如《一双手与100万棵树》中,为读者具体地描绘了伊春林业工人张英善的双手,但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老张忙碌不停的背影,听到他那朴实的话语,让人再次对这双手和这份事业充满了敬意。
(张英善的双手,图片来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记者 柯仲甲摄)
附:文中提及的作品及链接
1、谷雨实验室《那些被称为“商品”的中国模特》
https://gy.qq.com/original/guyu_lab/lab229.html
2、谷雨实验室《他们的2018:在失过火的人生里追寻光》
[1] 节选自《被仰望的和被遗忘的》中的《弗兰克·辛屈纳感冒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作者盖伊·特立斯
[2] 刺猬公社,《〈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真是非虚构写作?》
原创|浙江日报编辑中心数据分析室 王卓尔
热文回顾
党媒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小视角见证大变迁
中国新闻奖青睐义乌?好像是哎!
传媒津津道|两会报道,媒体人的十八般武艺越玩越溜
这五个“意识”,能让党报专副刊焕发生机
Get这些技巧,运用微博处置突发事件或能驾轻就熟
传媒津津道|旧报换新颜,纸媒期待雪中花开
不玩噱头不跟风 这个栏目在坚守中夺得中国新闻奖
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军装照”H5,它的“金点子“是怎么产生的
澎湃的这个H5,怎么就拿回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坚守质疑精神,区别职业记者和人人话筒的边界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