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首先声明吾无任何门户之见,所以我的观点是「天下把式是一家」,不论是那门派,其拥有共同经典,来源大同,支流小异,但皆能「以有形之拳架,显无形之至道」。
我们亦可以「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来形容太极拳之庐山真面目。太极拳之「极」于性命双修、道技并进、天人合一;亦是一种依乎道、法乎德、游于艺、显乎型的最高艺术。惟有道以养性、技以健身,方能有所成就。(用最直白的一句话不管你是哪一支的练到最后都是一个东西)
在吾看来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只是后人自眩聪明,妄加增损而已,之所以现在太极拳出现了这么多流派都是后人“私心妄改,以误传误,失了体用之真传”。
太极拳是八门(八劲),五步为拳之结构、内容;八卦、五行方位是拳的运行框架,这个框架,可谓其十三势之源头,上下必须统一。
- “十三势”,顾名思义就以八、五相加而成十三,太极拳八门(八劲)五步即成十三;八卦、五行合成十三,上下两者各相合,称为十三势。
- 十三势论其要求,原则上还需八门、五步与八卦、五行相对应,而不可正隅不分。以下简述如何对应: 太极八劲,有四正劲与四隅劲之分,四正劲要与四正卦位相应,四隅劲要与四斜角卦位相对应,五步与五行相对应,原则上要与对号入位。
- 先以四正劲而言,掤 、捋、挤、按属于四正劲,它要与四正卦位的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去对应;采 、挒 、肘、靠的四隅劲,要与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的四个斜角相对应。
- 五步的进、退、顾、盼、定与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土(中)相对应。(主要是步法、眼法、身法)
太极十三要
要:涵胸、拔背、裹档、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
- 涵胸:心以上为胸,胸既不可挺,亦不可凹,而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
- 拔背:由腰脊(命门处)一分为二,意往背上拔,至两肩中间的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 裹档:两膝着力,有向内之意,不可用形,两腿同意如同一条腿,能分清虚实,谓之裹档。
- 护肫:两胁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饱满,谓之护肫。(太极拳家泛指腹前和两肋胁部位,它是容易受击打的部位,故而往往成为技击双方击打的目标,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就要注意“护肫”。在行拳走架中只要做到沉肩坠肘、肘不贴肋、肘不离肋、肘不过背,就能很好地做到“护肫”。)
- 提顶: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谓之提顶。
- 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腰脊意向下,脊骨根朝前运动托起小腹,小腹有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 松肩: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往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 沉肘: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 腾挪: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 闪战: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发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 尾闾正中: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 气沉丹田:能做到尾闾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 虚实分清: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变成偏沉。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