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不断发明新式面食时,为了更好地完善口感,食用碱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面食的制作中。有了碱的参与,面条会更加劲道,更好地做成不同花样满足人的口感。
但把碱加到面里的做法的历史不过几百年。在现代化工发展前,中国的碱都是以天然形式保存和使用。即使是在清朝乾隆年前,中国用的最多的也还是柴草烧成的灰,俗称为草木灰——主要成分碳酸钾(K2CO3)是强碱弱酸盐溶于水成碱性,是古代难得的天然碱。这种碱更多作为天然钾肥使用,尚未普遍用于面食。所以那时候的面食没有加碱的传统,都是用老面发酵,非常酸涩,不够劲道捏塑性不佳。
这是加了草木灰的粽子
据说会更好吃
但还是算了吧
直到清朝,人们在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发现一个巨大的天然碱湖,同时在蒙古草原发现众多碱淖,得以弥补中原地区缺碱的情况。清代蒙古和中原交易窗口集中在张家口,而那时候的张家口是晋商的势力范围。敏锐的晋商发现了这巨大商机,其中平遥乔家大院的乔氏一脉几乎垄断了张家口碱市。
如今在陕西的红碱淖
从此一车车块碱发往北京、天津以及晋商的老家山西。这些能够食用的“口碱”能够保证数量,而且离山西运输距离较近,同时相比于草木灰更加干净,引进山西后,逐步使用范围扩大。山西人爱吃面的特性,让口碱很快地用于面碱的运用,更好地丰富了山西面食文化。
很惊悚的样子
但是吃多了碱面口感太涩,这时候加以老陈醋的混合,口味才能中和,醋便普遍受到山西人民的接受喜欢。可以说,是晋商让碱融入到山西人的面里,也正是这口碱,让山西人爱上了醋。
碱,晋商,面,还有醋,一起构成了属于三晋大地的醇厚记忆。
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