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丧失,水源枯竭,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脆弱,旱、涝灾害频繁,百姓贫困,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广西的石漠化地区涉及数十个县区,曾经有近一半贫困人口长期在此生活。从2001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始在平果市开展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以表层岩溶水开发为重点,发展立体生态农业进行石漠化生态修复的“果化模式”,为治疗“地球癌症”开出了一剂“中国良方”,在这20年里,给我国西南8个省份,300多个县的石漠化治理提供指导方案。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在今年10月收获了一份“礼物”。
摄于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今年10月,科技部新批准了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其中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建设的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列其中,成为首个依托境内单位在本土建成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科研人员简称为平果站,它位于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那里由于严重石漠化,只见石头,不见片土,甚至寸草不生。布尧村党支部副*李广星说,为了生计,村民们不得不在石头缝里精耕细作,像在水里淘金一样使用着石缝里的土,种上缺水地区最适宜的玉米。
李广星:“我们的这个地是种玉米和黄豆,上半年是种玉米,下半年是种黄豆,但是玉米和黄豆一年一亩地得到600块钱左右的收入。”
2001年,在原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等部门组织20多个单位开展联合攻关。
胡兆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在他眼里当地的石漠化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平果是我国南亚热带、热带岩溶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与石漠化的典型代表。全市64.6%的面积是岩溶石山。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还没开展治理以前,平果这个地方就是水土流失,石漠化非常严重,还有旱涝灾害,缺水少土,耕地丧失,经济贫困等这些问题都很严重,而且当时植被覆盖率是很低的不到10%。总的来说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当时就选了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作为示范区。”
当时在石漠化片区这一个战场上,面临着两场战役:一场是脱贫攻坚战,一场是生态保护战。
布尧村龙何屯,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圈的最初探索基地。
摄于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
胡兆鑫告诉记者,要想改变石漠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导致百姓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必须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科研人员利用岩溶区名特优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上千种植物中,挑选出既适应当地恶劣生态环境,又能减少水土流失,还能给村民们带来收益的经济作物。
科研组以龙何屯为“实验田”,将精心挑选出来的火龙果、金银花等植物进行实验化种植。
摄于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火龙果是比较适应的,因为它也是热带水果,它适合这种石山缺水少土的地方,它只要有一撮土就能长,而且能趴着石头长,而且火龙果经济效益比较高。”
通过摸底调查,科研组决定通过免费赠送火龙果苗,指导村民种植火龙果。
然而,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农耕观念,却成为挡在科研组面前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