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党支部副*李广星
村党支部副*李广星回忆,刚开始很多村民都觉得不靠谱,认为火龙果又不能当饭吃,于是种下去的火龙果苗,又被村民们拔掉了。
李广星:“引进火龙果进来,给我们试种,当时群众说,这种给我们种,能解决我们生活吗?群众总是这样说,那时候种火龙果的30多户都拔掉火龙果了,他们认为这种没有收入。”
常年工作在喀斯特贫困山区,科研人员对贫困山区百姓生活的疾苦有着更真切地体会,看到村民们拔掉火龙果苗,科研人员就深入农户家中,向他们讲解石漠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宣传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和经验。好在有5户村民坚持了下来,2003年他们的火龙果每公斤能卖到12块钱,那一年每户净收入超过一万块。李广星感慨,相比以前只能种玉米、黄豆等作物,种火龙果获得的收益,明显好多了:
李广星:“当时就剩下5户,那几户就管得好,当时果是比较好的,那时候一斤卖到5块至6块钱,1亩地,一年下来,是有1万多块钱,还是比种玉米黄豆好得多。”
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示范区
尝到了水果产业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参与到火龙果种植之中。到2010年,果化镇布尧村4个屯416户村民共种植火龙果面积超过了1000亩,村里还成立了火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吸纳贫困户等农户入社,实施统一管理和销售。在2015年,布尧村整村脱贫摘帽。
在研究产业发展的同时,解决饮水难的问题,同样迫在眉睫。
年降雨量1000多毫米,但一到干旱就没水喝,这就是广西大石山区的水源状况。独特的岩溶地貌就像一个大漏斗,虽然降雨量不少却留不住水,造成许多岩溶地区的地表水严重缺乏,而岩溶地区的村民居住地的地势较高。解决村民们饮水难问题,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以前都是下去挑,用肩膀挑的”李广星说,长年累月的缺水煎熬,使得找水成了山区群众生活中曾经最重要的事。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说,经过不断的分析研究,他们创新建立岩溶地下水资源有效探测和开发利用模式:
胡兆鑫:“我们通过一些方法把表层岩溶泉收集起来,包括修水柜把水收集起来之后,把它利用起来,比如说用来灌溉、饮用都可以,就可以解决一个水的问题。”
2006年,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出水,结束了布尧村的缺水历史,村民们终于在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尽管已经过去十多年,说起用上自来水,李广星依然很振奋:“饮水没有问题,饮水对我们布尧来说,基本上都是做高位水渠,安管水管引水到各户,基本上都是满足群众用水的。”
平果市水利建设管理站站长黄萌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创新建立的表层岩溶水综合调蓄技术、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通过实践推广。到了2020年,平果全市石漠化地区群众的饮水困难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 4万多名群众彻底告别了挑水喝的日子,扁担成了时代的记忆,被人们封存起来。
平果市水利建设管理站站长黄萌:“我们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然后将地下水抽到高位水池后,再铺设管道通水入户,全市石漠化地区群众挑水饮用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随着石漠化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现在水源更加丰富了。”
“不怕没米下锅,就怕灶下无柴”。
胡兆鑫向记者介绍,广西的岩溶地区在石漠化之前,曾有过茂密的森林覆盖。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荒、过度樵采、烧山放牧等人为破坏严重,有限而宝贵的石山森林惨遭砍伐,导致许多地方千百年积累形成的石山薄土流失殆尽。
胡兆鑫:“老百姓想着要么放牧,要么开荒,一放牧一开荒就是恶性循环,把植被破坏掉了,又加剧石漠化,石漠化越严重,又越去开荒。”
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十多年前,果化镇布尧村开始沼气建设,解决农村生活燃料的问题,同时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岩溶土壤改良,推广种植赤苍藤、黄花梨、火龙果等特色生态产业培育来进行石漠化生态修复。
摄于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示范区
让石山成为绿山,难在坚持。平果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雷告诉记者,来自石漠化地区的经济作物,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劣势。火龙果、金银花、霸王花等价格波动,都有可能给当地初步复苏的生态环境带来冲击。从2015年开始,平果市实施产业多样化、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成为石漠化治理的又一剂“药方”。
平果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雷:“在产业融合方面,我们平果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在市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年产10000吨果汁、5000吨果酒及1000吨果脯项目,需要大量的火龙果为原材料,确保火龙果有销路有保障。同时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使火龙果产、供、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并蓬勃发展。”
果化示范区实施综合治理后,植被覆盖率增加60%、土壤侵蚀速率下降80%、水资源利用率增长5倍,石漠化面积由原来的72%减少到10%,坡耕地、石旮旯地全部得到有效利用。
平果市科技局局长黄正方介绍,目前全市种植火龙果5.96万亩,带动平果市近20万人脱贫致富。
平果市科技局局长黄正方:“多年来,平果市借助岩溶所的研究成果,在全市12个乡镇推广火龙果种植业,带动石漠化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吸引了西南8省干部群众约20万人前来考察学习。”
在当地建地头水柜、种植各类树木、平整土地试种火龙果,进行生态修复,并构建起“科研单位 政府 公司 农户 市场”的运作方式,2018年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治理成果被国家科技部定为“果化模式”。如今,“果化模式”及相关技术在西南8个省(区、市)60多个县得到广泛应用,指导300多个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带动治理石漠化面积2万平方千米,指导30多个县实施土地整治500万亩。有1000多万人间接受益,累计产生间接经济效益500亿元。助推平果、马山、丹寨、泸水等地成功脱贫摘帽。
摄于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示范区
平果站所承载的作用还不止这些。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说,他们正在开展石漠化国际对比观测研究,为搭建全球岩溶信息大数据平台奠定基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国际地质对比,斯洛文尼亚它也有这种岩溶地区,我们国家也有,看看两个不同国家之间岩溶地质会不会有什么区别,也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因为我们主要是跟他那边合作,建一些观测站之类的,开展一些合作研究。”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石漠逐渐变绿洲。在西南岩溶峰丛山区,石山坡陡,坡面大多为浮动块石,科研人员日常的石山地质调查非常危险,碳酸盐岩表面布满尖利的石芽,一不小心就把手刺破或者扎进脚板,有时候还要背上几十斤重的样品在山里行走,对于这些艰辛,胡兆鑫不愿多谈。
在今年的11月19日至21日,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年会上,胡兆鑫所在的岩溶所岩溶生态与石漠化室,介绍了平果站的建设进展,同时也介绍了他们最新的研究重点。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兆鑫:“现在我们国家在提的‘双碳’,我们也是通过在示范区开展一些气候变化与岩溶碳汇潜力的一些研究。然后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岩溶标准的制定,来提升我国在碳排放上的一个国际话语权,也相当于,是在支撑服务我们国家一个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