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关圣宫龙狮团“高桩舞狮”表演。中新社记者 赵胜玉 摄
峇峇娘惹的春节也引入丰富的马来西亚文化元素。峇峇娘惹和马来友族一样,十分能歌善舞。每年春节,我都要邀请亲友举行聚会,为他们准备色彩鲜艳的马来糕点,香辣俱备的马来咖喱菜肴,混以白切鸡等中式餐点。饱餐后,我们峇峇娘惹就会随之载歌载舞,唱起马来歌谣,气氛十分热切。
中新社记者:峇峇娘惹的春节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特色,是哪些因素让峇峇娘惹文化在马来西亚绽放?
颜泳和:从峇峇娘惹春节文化中可以看出,峇峇娘惹很注意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峇峇娘惹重视祭拜祖先,拜年时强调长幼有序,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注重孝道的传统。而春节时重视一家团聚的团圆饭,也是中华文化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体现。
其实不仅是春节,在峇峇娘惹的日常生活中,也注重中华文化尤其是日常礼俗的传承。比如在我们家,从祖先牌位的安放到家庭的布局,都有相当典型的闽南特色。
马来西亚槟城“槟榔侨生大宅”,家庭布局有相当典型的闽南特色。中新社记者 黄鸿斌 摄
即使有的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生活日久,中文已不是十分通畅,他们并未因此减轻对礼俗文化传承的重视,以此保持和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创始人陈祯禄就是峇峇,他曾经说,“华人若不爱华人的文化,就会成为无祖籍的人。”
另一方面,峇峇娘惹承继了很多本地文化,并将其融合到自身的中华文化中。这在饮食、风俗、穿着各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峇峇娘惹的娘惹可峇雅(Nyonya kebaya),又称娘惹衫,是娘惹传统服装,制作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手绣法和镂空法。近年来,很多本地娘惹包括华人,将娘惹衫和旗袍结合,发展出中国风的可峇雅。可峇雅可以说是峇峇娘惹在文化上博采众长的代表。
娘惹们展现自己颇具特色的服饰。中新社记者 陈悦 摄
峇峇娘惹文化为什么能在马来西亚生根、开花并结果?其一,中华文化是富有生命力,重视传承的,它的很多特色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比如,中华民族的春节文化,就多次得到马来西亚各族裔政治*的肯定,认为这其中体现出的重视家庭、重视亲人的理念值得各个族裔借鉴。
其二,得益于中华文化包容融合、海纳百川的传统,中华文化来到马来西亚后没有封闭保守,而是积极适应当地的“蕉风雨林”,融入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峇峇娘惹文化既坚持中华文化传统,又适应马来西亚本地社会,是文明互鉴的成果,其持久的生命力在这里开花结果。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峇峇娘惹族群和峇峇娘惹文化在中马交流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颜泳和:近年来,为了马中两国共同为“送王船”民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多次到厦门、漳州等地访问。在那里,我不但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用闽南语和当地官员、专家学者交流,这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增进了亲切感。
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俗称“做好事”,是一种民间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图为厦门海沧钟山的送王船盛典。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