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有隐隐约约的亮光,仿佛是一抹橙黄色的雾。半个月亮斜挂在一棵槐树尖儿上,好像一瓣桔子。
前言——《宝葫芦的秘密》是作者张天翼发表于1958年的童话小说,早在1963年被导演杨小仲拍摄成了黑白色的中国儿童剧情电影,此后又在2007年被朱家欣、钟智行联合执导拍摄成了同名彩色动画影片。
这不经让人好奇: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优秀作品,才能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改编拍摄呢?
该作品讲了主人公王葆是一个少先队员,他天真活泼,喜欢做梦幻想,从小就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一直幻想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宝葫芦。突然有一天,他在钓鱼的时候“钓”到了一个宝葫芦,从此王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比如:得到宝葫芦后他想要一桶鱼,宝葫芦就立马帮他“变”一个出来,他要“吃”对方的马,也如愿以偿的吃到了,就连他不会写的作业,卷子上做不出来的考题,宝葫芦都会想办法帮他解决:它会变出一张写着答案正确的卷子,写上王葆的名字交给老师……但是后来王葆发现,他对所有事情都没有了热情,要什么有什么的生活并不能让他感到开心,因为他发现所有得到的都是从别的地方偷来的,就是宝葫芦的不可告人“秘密”。
相对于作家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书籍讽刺意味十足,揭露社会黑暗和不平等不同,《宝葫芦的秘密》更多的是从教育方面出发,带给儿童读者收获,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
《宝葫芦的秘密》是作家张天翼的最后一部长篇童话作品,本文将从四个角度粗浅分析一下小说中的叙事方法和写作手法,还有主人公王葆,宝葫芦这两人物角色以及小说对于现实的意义。
1.作家张天翼的叙事方法和写作手法- 关于作家张天翼
作家张天翼,原名张元定,号一之,祖籍在湖南,出生于南京。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他在1928年二十三岁那年以笔名“张天翼”发表了一部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写作之旅。他曾在以现实主义手法,嘲讽,讽刺的小说风格,写下来许多巨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安徒生”。
《宝葫芦的秘密》是作家张天翼年过半百后写下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创作于五十年代,数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儿童中最受欢迎的故事书之一。其文章充满许许多多张天翼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算是放到如今的21世纪同样有所收获,这些道理照样适用。
- 《宝葫芦的秘密》中所用到的叙事方法。
一般我们所知小说中常用的叙述方式有正叙、倒叙、插叙、平叙等。
正叙是指按时间发展先后依次叙述情节,倒叙是将故事中某些发生较晚的情节或结尾先行交代,再回过头来叙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插叙就是指在正叙中暂时中断主要情节的进展,而插入相关事。
《宝葫芦的秘密》就使用了最常见的正叙加插叙的叙事方法,以主人公王葆第一人称方式进行记叙,给读者一种有共鸣感,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
- 《宝葫芦的秘密》中所用到的写作手法。
在该小说中作家张天翼讲述王葆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王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1.多处适用口语化描写。
口语化描写是指以对话,口头语,方言等来描述一件事物,或者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乖小葆,来,奶奶给你洗脚。”奶奶总是一面撵我,一面招手。
“我不干,我怕烫”我总是一面开一面摆手。
“不烫啊?冷了好一会了。”
“那,我怕冷。”
以上片段于王葆奶奶想要给王葆洗脚,却被百般推辞后产生的一系列对话,作家张天翼在一开始就使用了非常口语化的描写,使我们在观看过程中就知道奶奶十分的宠溺和纵容王葆,没有过多旁白解释,就向我们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天翼所有童话作品都能十分自然的以儿童的口语来表达幽默,具有小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思维模式和“幼稚有趣”的语言特点,读起来通俗易懂,这些口语对话词汇展现了儿童的现实社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既朴素易懂,又简洁凝炼,深深吸引着儿童读者。
2.语言风格极具幽默性
陈伯吹曾说如果要写童话小说:“他需要自己化身为孩子,用孩子心灵想,用孩子眼睛看,然后用孩子嘴巴说话……”
“格咕噜,格咕噜。在这儿,在这个。”
“你叹气呀,叹气也白搭,反正你失了信。”
作家张天翼的童话小说大多使用第一人称,或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述事件,显得生动有趣,阅读起来也十分轻松。
3.全文多处描写生活片段,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宝葫芦的秘密》讲述的是主人公王宝的故事。其中作者张天翼多次描写王葆在家里和在学校的事情,场景反复多次出现,加强了读者记忆,这些在家里,在学校和朋友们发生的事情,都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的共鸣感,仿佛就在诉说自己的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