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高分电影榜上,有这样一部另类的影片。
没有荡气回肠的剧情,没有浓墨重彩的感情戏,也没有光芒耀眼的男女主角。
可它却凭借着扣人心弦的歌声和真挚温柔的情感,治愈了每个人的心。
17年来,已有超过200万人,给它打出了9.3的高分。
它,就是由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指导的《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所名为“塘底”的问题少年学校。在这里,恶意与暴行无处不在,犯错和体罚司空见惯。
而主角克莱门特·马修,则肩负起救赎这班问题学生的使命。
他用不带一丝偏见的爱和包容,解除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他们心底最纯真的善良。
这是一个含情脉脉的故事,它让我们明白:
人最大的愚蠢,是固守自己的偏见。
心怀偏见,只会被蒙蔽双眼
1949年,法国乡村。
在遭遇接连的失败后,颓丧的马修来到“塘底”担任学监。
到学校的第一天,马修就见识到学生的“恶行”。
一位学生,因对神父马克桑斯不满,恶作剧戳伤了他的脸。
哈杉校长立刻召集全校学生,誓要找出肇事者*鸡儆猴。
但他采取的方式却十分极端:“若3秒内没人认错,所有人就将轮流受罚。”
3秒后,见没人站出来承认,哈杉让马修随便在花名册上点一名学生,作为首个受罚对象。
学生伯尼法斯不幸成了“替罪羊”。
将被带走那一刻,伯尼法斯哀求校长:“先生,我什么也没做!我不想关禁闭!”
哈杉校长却无动于衷。
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是无可救药的。当学校里有人犯了错时,他坚信每个学生都应该被怀疑。
为了尽快查明真相,他厉声恐吓道:“只要没找到凶手,处罚就会继续,我劝你们尽快揭发他。”
可学生依旧沉默,调查陷入僵局。
哲学家叔本华说:
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哈杉校长不曾意识到,当他带着偏见去面对这班“问题少年”时,只会让更多无辜的学生卷进来,滋生出更大误解和矛盾。
然而,现实生活中,像哈杉这样的人并不罕见:
看到交通事故中一方是女司机,有的人就叫嚷着“女司机都是马路*手”;
看到有女孩脸上浓妆艳抹,有的人就肆意诋毁别人“伤风败俗,不务正业”;
见到同事熬夜加班,有的人便认定对方“工作能力差,办事效率低”……
但很多时候,我们坚信不疑的东西,未必就是事实。
你不知道的是,交通事故是另一方疲劳驾驶引起的,女孩化浓妆只是想掩盖脸上的疤痕,同事加班不过是想让方案尽善尽美……
正如《认知突围》中所言:
“当一个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某个预设立场,或者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偏离公平。”
心怀偏见的人,内心都住进一个窃贼,盗走了真实,留下了偏颇。
如此一来,人心的美好,无暇欣赏;事实的真相,更是无缘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