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配图:《清明上河图》茶馆林立
两宋时期的茶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叫法也颇多,例如茶坊、茶肆、茶房、茶屋、茗坊,甚至是花茶坊、水茶坊等皆是大同小异的茶馆。而且,宋代茶馆在用工经营体制上已经接近现代的模式,多为顾工工作制,这一点可以从“茶博士”这个职业的出现来进行佐证。所谓“茶博士”其实就是茶馆里专事泡茶、倒茶等服务的伙计,在宋代话本《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就有茶博士郭铁僧的形象塑造。这一职业的人,其专业化较强,“敲打响盏”,且服务极为周到。他们的出现,是宋代茶馆文化兴盛的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标志。
九州配图:点茶服务
茶馆最早出现在唐代,然而早期的茶馆仅仅是供过往行人、商贾歇脚解渴。到了宋代,茶馆的类型和功能开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形态,功能极为丰富,在饮茶休息的基本功能之上,同时也发展成为会友、休闲娱乐、商务洽谈、信息传播等重要场所。宋代茶馆为了招揽生意,往往会对茶馆进行精心布置装饰,插花、挂画,创造极为雅静的环境,让来往茶客不仅可以品茗休憩,有闲情之人还可赏花赏画,别有一番雅趣,正如苏东坡的诗句“尝茶看画亦不恶”所言。另外,在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权臣秦桧孙女封崇国夫人,“爱一狮猫,忽亡之,立限令临安府访求。及期,猫不获,府为捕系邻居民家,且欲劾兵官。兵官惶恐,步行求猫。凡狮猫悉捕致而皆非也。乃赂入宅老卒,询其状,图百本于茶肆张之。府尹因嬖人祈恳,乃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茶肆的信息传播功能极为强大,在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皆汇聚其间,堪称信息集散中心。
九州配图:茶肆壁画
综上可见,宋代的茶馆文化着实兴盛异常,实际上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饮茶习俗自上而下的全面普及开来,人们对于饮茶的需求日益增加;二是宋代极为浓厚的营商环境和城市大发展,也为茶馆的遍地开花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九州君评“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这是苏轼在《咏茶》一诗中的著名诗句,所描绘的便是宰相丁谓和蔡襄为了讨好皇帝而在建安贡茶上推陈出新,客观上促进了建安茶业的进一步崛起。
九州配图:前丁后蔡
伴随建茶的如日中天,为了适应社会大众对茶叶价低和烹煮便利的需要,宋代茶叶在品类形态上又出现了“片茶”逐步向“散茶”过渡的重大变革。这种茶生产的改制,是顺应社会客观需要的一种自然发展,从现象上说,似乎只是制茶工艺和茶类生产的变革,但实际上涉及茶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的制茶工艺和烹煮习俗,正是通过两宋茶类的改制,转入元明清,而逐渐走向近代发展之路的,可谓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