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ppt优秀课件,鸿门宴ppt课件课文理解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06:45:46

审视“文本罅隙处”

巧解“匠心密码锁”

福建厦门市第三中学 余倩雯

师:同学们,朱熹曾说读书要留意那“缝罅处”,从“缝罅处”去体悟。所谓“缝罅”,就是不合常情、有悖常理的地方,是文章里的差异点、矛盾处。古人有“评史”“论史”“疑史”的传统,今人也应有敢于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请你“放开眼光”,找一找《鸿门宴》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生:我发现人物之间相互的称呼有反常之处。刘邦与张良是君尊臣卑的君臣关系,张良亦自称“臣”,这符合常理。但不合常理的是,刘邦在与张良的对话中,反常地称张良为“君”,称己为“吾”,且打破了君臣关系,竟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间接宣告了自己与张良非同一般的兄弟关系。

生:我也发现了,后来刘邦不辞而别,留下张良辞谢,对他称“公”,如“公为我献之”“公乃入”,“君”和“公”都是敬辞,都表达了恭敬之情。

师:刘邦素日是这样一个礼貌文明、注重礼仪、能屈能伸之人吗?

(PPT 展示)

《史记》中刘邦有三种身份:沛公、汉王、高祖,《史记》写刘邦说话,多是“刘邦骂曰”“沛公骂曰”“高祖骂曰”“汉王骂曰”“乃翁”等等。

生:从这里可看出他是一个出身草野、言语粗鄙之人。

师:人物称呼如此反常,用意何在?

生:表示对张良的器重和信任,借势拉拢他。可见刘邦是一个能屈能伸、随机应变、善于笼络人心的人。

师:据老师不完全统计,在《史记》记载的刘邦的不到 200句话中,刘邦共26次以“我”自称,共56次以“吾”自称,他很少自称“朕”和“寡人”,这或许与他出身于平民、性格潇洒有关。当然,这与我们得出的“刘邦能屈能伸、善于机变”这一结论并不矛盾。

生:我发现在刘邦与项伯的对话中,称呼也有反常的地方。这应是刘邦与项伯第一次见面,且是通过张良引见,他们之前并不认识,更谈不上深交。但刘邦却“自来熟”,请求项伯替自己(一个敌方势力的首领)说情——“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前文他表态“吾得兄事之”,而刘邦小项伯六岁,所以此处完全可以说“愿兄具言吾之不敢倍德也”。为什么没有这样表述呢?我不太理解。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先看看项伯的资料——项伯,名缠,字伯。可见,“伯”是项伯的字,古人称“字”,一般是平辈相称。

生:若是用“兄”,目的性就太强了,可能会起到反效果。而在不经意间换成“伯”,既消解了与项伯的距离感,也释放出了自己的善意和尊敬,可谓一举两得。

师:孺子可教也,一点就通!那么,刘邦自称“吾”和自称“臣”又有何不同呢?

生:刘邦虽出身市井,而项羽身为贵族,但二人并无君臣之分,刘邦不必向项羽称“臣”。从樊哙对项羽和刘邦的称呼都是“大王”便可窥见一二。

师:既然不是君臣关系,刘邦完全可以用别的谦称来代替“臣”字,比如“愚”“鄙”,为什么一定要用“臣”呢?

生:此处称“臣”无非是权宜之计,不仅能够满足项羽的权力*,还间接抬高了项伯的地位,一举两得。可见刘邦之能屈能伸,哪怕内心不服,人前仍能逢场作戏,暂时委曲求全。

生:鸿门宴开始之时,刘邦反复以“臣”自称,放低姿态,并且直呼项羽为“将军”,对其大表忠心,无比尊崇。

师:“臣”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像一只竖立的眼睛。“臣”的本义指奴仆,俯首帖耳,不敢正视。

鸿门宴ppt优秀课件,鸿门宴ppt课件课文理解(9)

《史记》中,刘邦以“臣”自称,共出现三次:一次是鸿门宴前,项伯来访;一次是鸿门宴开始时,刘邦向项羽表忠心;一次是刘邦在宫中摆酒,和太上皇对话。仅此三次的以“臣”自称,皆为逢场作戏,虚情假意。

生:前后称谓的变化充分展现了刘邦能屈能伸、狡诈多变的性格特点。

师:在《陈情表》中,李密自称“臣”处多达 27次,以臣自称,主动站队,俯首称臣,让晋武帝放下了警惕和怀疑,道理是相同的。从反常的称呼入手,洞悉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除此之外,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本纪”只记录帝王事迹,司马迁将并非帝王的项羽选入“本纪”,甚是反常。

师:大家怎么看?

生:从太史公的自序可知,司马迁通过记载王者成败,以总结经验教训和见盛观衰,而“本纪”的选择标准是“宰执天下者”,我认为该标准并不限于帝王。

生:司马迁对项羽“青眼有加”,认可有加,敬佩有加,认为以其才品和道义,堪称“无冕之王”。

生:也有可能是司马迁对汉武帝心存怨念,于是尊项贬刘。

师:苏东坡有言:“反常合道为趣。”阅读史传作品,我们应“放出眼光”,开掘“罅隙处”,才能巧解作者“匠心锁”。

鸿门宴ppt优秀课件,鸿门宴ppt课件课文理解(10)

鸿门宴ppt优秀课件,鸿门宴ppt课件课文理解(11)

以小见大,鸿门之剑

北京市第五中学 徐 淳

师:宋代刘辰翁评价《鸿门宴》“叙楚汉会鸿门事,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同学们分组完成的“以小见大,《鸿门宴》之我发现”,有探寻人物称呼的,有赏析宴饮座次的,还有挖掘玉器内涵的……这节课我们就先请一组同学来分享他们独特的发现——鸿门宴之剑。

生:鸿门宴上的主角并非酒肉,而是一把接一把的剑。每把剑都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项庄拔剑起舞”使宴会的气氛骤然紧张,只因“其意常在沛公”,此时沛公命悬一线,就在这危急时刻,“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沛公性命暂时无忧,紧接着便是樊哙“带剑拥盾”闯帐,项羽高度警觉“按剑而跽”,大有拼*之势,这一幕幕真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惊心动魄!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险象环生,跌宕起伏。

生:原本用来厮*的利剑瞬间成为樊哙手中切肉的餐具,樊哙滑稽的举动瞬间打破了宴会惊险紧张的气氛,反而营造出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刀光剑影、暗藏*机的一场宴会竟然会消解在樊哙上演的“吃播”表演中,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

师:其他同学怎么评价他们的发现?

生:我想给他们组做点补充。鸿门宴后的余事中还藏着两把剑,这两把剑的作用不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是塑造人物形象。“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保护刘邦脱逃,他们并没有忘记带剑,足见刘邦等人慌而不乱、有备而来,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啊。范增拔剑撞玉斗,写出范增谋*刘邦未遂后气急败坏的形象,也表明项羽和范增之间毫无默契可言。

师:鸿门宴处处都是剑,剑剑有深意!人们常说“无酒不成席”,鸿门宴是“无剑不成宴”。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剑,百兵之君,短兵之祖。剑有很多种,古人云:“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已。”人之不同,剑种各异,剑也是佩剑人的象征。《鸿门宴》,与其说是人物之间的暗中争斗,不如说是他们心中的那把剑在进行较量。

师:剑,因携之轻便,用之迅捷,佩之神采,故深受历代人喜爱。久经沙场的大将军,平日舞文弄墨不喜争斗的文人,都可能佩剑,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名同学发现了剑的象征意义,沿着他的思路来想,鸿门宴上的人物各自会有怎样的佩剑呢?

生:范增的剑是一把剑身极短却又极其锋利的剑。剑如其人,他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该为君主谋划什么,他对于敌人来说,是一把极有威胁的剑。但他却总是在瞄准目标,剑已出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碰上了一位不明方向的操剑者。

师:这操剑者就是项羽吧。其他人的佩剑什么样?

生:项伯的剑是一把“双头剑”,阵营不明确,对于哪一方,都会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项庄的剑,是没有开刃的剑,只需要听从主公的号令,对准目标一刺,别无他法,他不懂得剑是可以左右劈的。

师:刘邦和项羽的佩剑是怎样的,谁来说说?

生:项羽的剑是一把做工精细、品相极高的剑,但可惜的是,没有剑柄。他难以正确判断进攻的方向或者灵活地转变自己的思路,当他动怒挥舞的时候,染上的第一滴鲜血,却总是自己的。刘邦的剑是一把伸缩自如、柔韧度极好的剑,他明白该如何生存,懂得博弈之道中的“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的道理。父母儿女,他敢于舍弃,强势面前,他可以不要颜面。他像一条蛇,圆滑多变,阴险狡诈。项羽和刘邦交锋,项羽必败!

生:我不太同意这名同学的说法。项羽的剑锈钝、孱弱,只能起装饰作用,不具备攻守能力。在鸿门宴上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不善纳谏、寡谋轻信,没有半点剑的气概,分明是一把屠刀。

师:剑是人物的象征,通过剑探讨的是项羽的形象,还有其他的观点吗?

生:项羽是一把百变的英雄剑,是鸿门宴上最具神韵的一把剑。巨鹿之战,他是灭掉秦军主力的神勇之剑。他之所以怒不可遏地想要“击破沛公军”,是因为紧闭的函谷关伤害了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项伯的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击中了他精神的最高追求——义。在鸿门宴上*掉毫无抵抗能力的刘邦,他认为*之不武,反伤一世英名。他在剑鞘中沉静而孤傲地把持着自己的原则而并非愚钝。刘邦所说的“不敢”“待”“望”和樊哙所说的“赏”字,把他抬到了至尊之位,使他飘飘然、昏昏然地沉醉于剑鞘之中。他那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对于争天下,也许是权谋策略之愚;对于为人,却是襟怀磊落之德。他时而自负自尊,时而以勇自恃,时而以义自许,时而豪爽憨直,百变多姿、瑰丽动人。

师:刘邦以政治家的手腕与权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司马迁不得不佩服他,但并不喜欢他。项羽身上虽有种种不足,但瑕不掩瑜。在司马迁看来,项羽才是有真本领、真性情、真气概的真英雄。《鸿门宴》,司马迁写刘邦的精彩表演浓墨重彩,写项羽的言行惜墨如金,个中深意需要我们在细微处品味、挖掘。

//

主持人语

鸿门宴ppt优秀课件,鸿门宴ppt课件课文理解(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