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豌豆
但随着生活习惯,汪曾祺也慢慢适应了,甚至喜欢上了韭菜花,认为是吃涮羊肉必不可少的调料。
除此之外,汪曾祺特别喜欢烤肉,将烤肉、烤鸭、烤白薯,聚称为“三烤”,尤其喜欢松木或果木的香气: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松木或炙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这种烤肉场景,认谁能够抵挡得住?高低都得出去搞一串回来。
除此之外,还有外地人吃不惯的豆汁儿。
汪曾祺说:“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说实话,豆汁并不是我们认为的豆腐浆,其实就是制作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当时没有冷藏设备,这种下脚料很快就发酵有味道了,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品尝的,居然发现味道相当独特,于是这种怪怪的食物就传遍了北京城。
许多人第一口喝不惯,但随着慢慢熟悉,有人就会爱上这一口,估计汪曾祺也是如此。
1958年,汪曾祺下放到张家口,由于条件艰苦,在张家口,汪曾祺估计吃了一辈子最多的食物——马铃薯。
也因此描写了很多关于马铃薯的文章,要么烤马铃薯,要么蒸马铃薯,要么生吃,各种花样,总能苦中作乐。
晚年:美食不止一处作为一个喜欢美食的人,汪曾祺的美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国外也有涉及,当然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7年,汪曾祺前往美国参加活动,这是他这么多年第一次出国,自然品尝到了和国内不一样的美食。
晚年汪曾祺
初来乍到,汪曾祺就开始评价美国的食物,比如猪肉、鸡肉一点都没有应有的香味,比如蔬菜味道寡淡甚至还煮不烂等等,尤其是所谓的中餐馆,一点不合胃口,至于西餐,只有芬兰人做的好吃等等。
美国的猪肉鸡肉便宜,但不香;蔬菜肥白而味寡,特别是大白菜煮不烂;中餐馆难吃到不可想象的程度,烤鸭不香,葱老无味,甜面酱像果酱;好吃的西餐馆是南斯拉夫和芬兰人开的;黑人区的肯德基炸鸡好吃,比国内还便宜
很显然,汪曾祺虽然乐于尝试新事物,但对美食还是比较挑剔的,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也可以看出,美国的饮食对于吃惯国内美食的汪曾祺来说,多少有些不合口的。
当然汪曾祺来美国兴致也颇高,甚至和当地留学生打成一片,亲自给他们包饺子做菜等等,这就引出了汪曾祺的厨艺。
下厨的汪曾祺
说实话,汪曾祺厨艺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乐于搞新菜肴,比如在油条里塞肉:
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猪肉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如加少量榨菜末或酱瓜末、川东菜末,亦可;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通,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装盘。他形容这菜“嚼之酥脆,油条中有矾,略有涩味,比炸春卷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