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的唐代,维持了一百三十七年,却遭到了安史之乱的破坏。当时平定安史的战争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正义之战。死守睢阳的张巡、许远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做出牺牲的英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一起,张巡便以一个真源县令起兵抗敌,屡建战功。后与睢阳太守许远联合,死后睢阳。
李翰在《进张中丞传表》中指出:“巡退军睢阳,扼其咽领,前后拒守,自春徂冬,大战数十,小战数百,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出奇无穷,制胜如神,*其凶丑九十余万。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作者先论述了李翰所作《张巡传》,指出他“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的缺陷。
然后,作者驳斥了小人们对张巡、许远的种种诬蔑,赞扬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论证许远没有“辞服于贼”,只是“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论证敌我力量的悬殊 ,所谓“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是“小人之好议论”。驳斥小人们“贵二公以死守”为助敌为虐的别有用心。
按当时形势,睢阳地处要冲,保卫睢阳在军事上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张巡、许远不可能“弃城而逆遁”,否则叛军便可越过睢阳而夺取江淮。他们的死守关系到战争全局。张巡、许远为此,既有远见,又能勇于牺牲,这在当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局面中真是难能可贵。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第三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上面从事理上论述了张巡、许远的功绩,驳斥了小人们的诬蔑,下面却以自己的亲身见闻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论断。
第四段记述南霁云乞救贺兰及城陷不屈的壮烈行为。
第五段通过张籍之口补叙张巡轶事及其就义时“颜色不变、阳阳如平常”的光辉形象。文章结尾“张籍云”照应首段的“与吴郡张籍”。
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完整而生动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四十四年所作。这时安史之乱虽以平定,但北方藩镇飞扬跋扈,对抗中央,祸国殃民,内战频频。致使国家迟迟不能恢复统一局面,许多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爱国之士都为此感到忧虑。
因此,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表彰张巡、许远等人忠诚为国的功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表彰来警告元和年间擅兵割据的藩镇。
韩愈一生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统一,他在写此文后十年随从宰相裴度平定淮西。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贞元九年进士,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805)王叔文等执政,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是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柳宗元协助王叔文等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在地主、宦官和藩镇等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同年八月便失败,王叔文被*,其他成员大都被贬到荒远地区,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被召回长安,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他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比较深刻地体验了人民的生活疾苦,写出了大量具有进步意义的散文和诗歌。
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因他是河东人,后人称他为柳河东;因他做过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有《柳河东集》传世。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天说》等文中指出:天地、元气、寒暑阴阳同瓜果草木一样都属于自然现象;历史的发展不取决于天,而是取决于“生人之意”。他否定了“受命于天”、“继世而理”的世袭特权。他极力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封建论》是这方面思想的代表作。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政论文大都能切中时弊,说理透彻。他的寓言讽刺小品和传记散文从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他的山水游记富有诗情画意,对景物刻画入微,并从中抒发自己的忧愤。
同时,他也是唐代的优秀诗人。他的诗大都写于贬官之后,内容多是表现他对理想政治的坚持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懑。他的诗有一部分还揭露了横征暴敛,对人民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苏轼评价他的诗文:“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