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鲁庄公与齐桓公的必然一战
曹刿生活的时期,是鲁庄公当政,也正是齐桓公霸业的成长期。
很多人都知道曹刿论战打的是齐国,但是却不知道当时鲁国的对手正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站在曹刿对面的便是大名鼎鼎、管鲍之交中的鲍叔牙。
其实鲁庄公和齐桓公的过节早就已经埋下了。
鲁庄公的爸爸叫鲁桓公,他的妻子是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妹妹文姜。有次,鲁桓公携文姜回娘家,出访齐国的时候,发现文姜与其兄长齐襄公乱伦(想到了冰与火之歌的瑟曦和詹姆)。于是鲁桓公斥责文姜,但是鲁桓公的仁慈,并没有得到好报。齐襄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死了绿帽的妹夫鲁桓公。鲁桓公长子姬同继任鲁国国君,就是鲁庄公。
*父之仇,不共戴天。鲁庄公一直在等待一个反击的机会,在齐襄公政变被*后出现了。
事实上齐襄公在位的时候做的荒唐事,并不止和他的妹妹乱伦。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为人乱伦,为政无信”。齐襄公在位时,他的很多兄弟纷纷逃往别国政治避难。其中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甚至有人说他就是鲁庄公的外甥,所以他就流亡在鲁国。
齐襄公死后,公子纠与姜小白争夺国君之位的时候,公子纠的支持者便是曹刿论战一文的主角鲁庄公。
鲁庄公希望能够扶持一个傀儡政权,一报当年,*父之仇。但结果人算不如天算,齐桓公靠装死,躲过一劫,并成为齐国国君。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但是齐桓公这种狠人是不会等那么久的。
在坐稳了国君的位置之后,齐桓公不管是为了报当年的“一箭之仇”还是为了平衡手下的利益、消耗政治对手的实力以及消灭潜在的政治威胁,都需要发动一场对外战争。对手,最好就是曾经有过旧仇的鲁国。
公元前685年秋,齐、鲁两国在齐国境内的乾时大动干戈。鲁国战败。齐将鲍叔牙乘胜追击,以围攻鲁国要挟庄公*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公子纠的老师,一箭射向姜小白的男人)。
鲁庄公虽然是公子纠的舅舅,但是兵临城下,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逼死公子纠,把管仲送交齐军。
要回管仲之后,齐桓公冰释前嫌,拜管仲为相,开始正式走向了霸业之路。
要说春秋时候,是两强争霸,位于济水、泰山周围的鲁国,和胶东半岛的齐国就是两个最大的国家。一个是周公旦的封地,一个是太公尚的封地。两个国家都是公国,实力不相上下。而实际上,可能鲁国的先发优势更加明显。毕竟齐国早年间周边都是东夷人,凶险得很。更重要的是,鲁国距离洛阳和镐京都要比齐国更近一些,与天子也更加亲近。
不过齐桓公的继位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齐桓公还不是五霸的时候,刚一继位就打得鲁国满地找牙,于是齐桓公再接再厉,鲁庄公十年的时候,距离乾时之战半年左右,就再次出兵打鲁国。这一次,齐桓公要将战术优势转化成战略优势,再次派出了鲍叔牙挂帅,向鲁国挺进。
而鲁国这边已经从战略攻势变成了战略守势,从战场的变化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次的战场距离鲁国的国都更近一些,来到了长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