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疙瘩汤做法,疙瘩汤北方的做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01:52:11

博山疙瘩汤做法,疙瘩汤北方的做法(5)

餶餷头,是我的老家博山乃至鲁中滨州泰安青州等一带对类似疙瘩汤之类的食物的叫法。而到了胶东地方烟威一带还有鲁南的一些地方,一般是把饺子叫做“馉馇”的,取其包饺子时双手一箍一扎的形态。所以有的写法就是“箍扎”的。胶东方言里有一句“起脚馉馇落脚面”,其实说的就是“送客水饺迎客面”的意思,《山东民俗·日常食品》也有记载:“大鱼馉饳(饺子)。取新上岸鲜鲅鱼,片肉,剁或切为馅,少佐盐,略加韭菜、油,包为饺子,大如小儿拳,煮熟,每碗只盛两只,中等饭量,六七只尽饱,吃来极为酣畅”。还有一些地方,则是把一种叫“面条菜”的菜叫做“馉餷菜”,也有些意思。

而餶餷头汤,也是颇有些渊源的。清代蒲松龄在《日用俗字·饮食章》中曾经记载了不少鲁中餐饮:“麦不掖气推面好,扟去灰尘白似盐。大瓢挖来酵子发,下手先揣二百拳。不大不小攥成剂,丸弄加㶿手不粘。稍卖兜子真可口,馒头皫白又松暄。卷子擦穰留客饱,馍馍包馅解人馋。包子冷上箅子馏,棋子潐面就水餐……粽夸江米与端午,馓卖隆冬趁小寒。饸饹压如麻线细,扁食捏似月牙弯。面烙饽饽掰作块,碗盛馉馇尽复添。……油馓霜熟兼五色,糖食酥饼亦多般”,其中就说到了馉馇。这说明清代以来在鲁中博山一代就有了餶餷头汤这种食物。

博山疙瘩汤做法,疙瘩汤北方的做法(6)

如果细究起来,餶餷头汤有两种做法,和成面絮下锅或者调成面糊下锅。一种是把干面粉放面盆里,一点点地加水,用一双竹筷,在盆内打旋把面拌搓成面絮状,然后下到锅里沸腾的汤水中,汤浓稠翻滚,面絮儿就成了一颗颗软和柔嫩的疙瘩条儿,调个味儿,热乎乎的就是一顿好饭。还有一种则是将一碗面粉,加上水,调成不稠不稀的糊,炝个锅,加水,烧开了,就可以用筷子把面糊拨拉进去,面疙瘩像鱼儿般的在滚锅中翻腾浮上,一会儿就好了。老虎瞎琢磨,因为面絮和起来还是有些不好把握,水少了干,水多了,就稀澥了,正是因为这个因素,还不如做调成面糊,用筷子或勺子拨拉到锅里,更好操作也更家常了。

博山疙瘩汤做法,疙瘩汤北方的做法(7)

关于餶餷名字的由来。老虎也考究了一番。确实有些讲究。史料记载,“馉馇”原叫“馉饳(duo)”。读音跟“骨朵”类似。是一种一种圆形、有馅、用油煎或水煮的面食。做法比水饺和馄饨要复杂一些:切得四四方方的面皮,搁肉馅,对角折起,边缘捏紧,出来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把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合拢到一块儿,叠压,捏紧,成品像花骨朵一样含苞待放,然后再入油锅炸黄,用竹签子串起来。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有“旋切细料馉饳儿”;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市食》也有“鹌鹑馉饳儿”的记载。《水浒》里也有“馉饳”的说法,武松要为哥哥报仇,拉来街坊做证人,问王婆道:“王婆,你隔壁是谁?”王婆说:“他家是卖馉饳儿的。”

圆形、有馅、用油煎或水煮的面食,所以从“馉饳”到“餶餷”再到饺子,这道理从这里可能就说的通了。但如何解释像疙瘩汤一样的餶餷头汤还需要再考究。窃以为还得从山西移民迁徙山东还有山西面食方面追究。

博山疙瘩汤做法,疙瘩汤北方的做法(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