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汽车兵会有没信号的时候吗,川藏线汽车兵动图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12:33:28

车队过邦达草原

保障车队是兵站快乐的烦恼。快乐来自夹带的私货,烦恼的是沉重的保障任务。

早些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上线的官兵除了部队正常需要的物资,还会为兵站夹带不少私货:一条烟、一封信、一根爱人织好的围巾、一包家乡的腊肉。哪怕什么也不带,也可以聊一聊最近发生的趣事。而这些事又会在官兵自己的想象中被描绘一番,成了兵站里日常的唏嘘感叹。

这几年,随着川藏线基础建设越来越好,5G信号也不再是奢望,年轻战士带来了网购等新的消费模式,信件、包裹也越来越多,夹带的“私货”越来越少,可一旦到了冬季,大雪封山,兵站就又成了孤岛。

在众多兵站中,邦达兵站海拔4390米,是川藏线现有兵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条件最为艰苦,伙食却公认是川藏线上最好的。

在邦达兵站的营区四周,栽满了绿油油的小叶杨。“一般种树的话,头一年种下去,只要能挺过第一个冬天,就算是活了。”邦达兵站时任代理教导员赵春勇介绍,这里的营房在2004年建成,自那时起,战士们一直尝试在兵站栽种各种树木,日日看护,到了冬天还会给树苗包上棉被。直到今天,能大面积成活的依然只有小叶杨。

今年28岁的司务长胡永红对《中国青年》记者说,邦达兵站因为地处偏远,食材需要从97公里之外的八宿县城购买。他摊开因为长期在厨房忙碌而又红又粗的手掌,这双手让他顿时增龄20岁。

一般情况下接待车队,兵站会提前三天配菜。当天,整个兵站十几名炊事员要保障这一天到达兵站的百余名战士的伙食,同时还要准备第二天即将到达的几百人车队的饭菜。按照平均每桌八名战士、五菜一汤的标准,他们提前买好近500斤蔬菜、200斤肉,两名负责切菜的战士,同样红肿的手上缠着创可贴,从早上上班开始,切菜切到晚上10点。

到了第二天,如果车队提早出发,6点开饭,兵站的战士们就要凌晨三点起来准备早餐。送走这一波车队,休息一小时左右,再准备迎接中午到达的大部队。

川藏线汽车兵会有没信号的时候吗,川藏线汽车兵动图(17)

晚上九点,邦达兵站的战士在切菜

由于海拔高,这里做饭多用高压锅。比如做500人的面条,就要两个口径超过半米的高压锅同时压5次,每次压半小时左右才能压熟。

这些每天在后厨戴着围裙忙碌的战士们,大多也是“90后”。在邦达兵站,年纪最大的是34岁的班长,最小的今年不过20岁。

相比之下,王楠林觉得以自己这种跳脱的性格,还是更适合开车。他觉得汽车兵是个“浪漫”的兵种。“在川藏线上跑起,累的话谈不上。”他说,“好耍吧,也不那么好耍,什么都是刚刚好。”

车队从邦达兵站开出,过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垭口,再过“怒江山72道拐”,即到达位于八宿的白马兵站。午休过后,车行不久便会经过八宿县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29年前为处理翻车事故意外牺牲的26岁老班长徐思平烈士。

因晚上要赶到近100公里外的然乌,车队并未多做停留。每台车中都有战士提前点好三支烟,驾驶员路过陵园时鸣笛三声,把烟丢在陵园门口,再继续前行。

降温

有时上线,任务特殊或者考虑到路况,需要赶站,车队便路过部分兵站不停,一天行车300—400公里,午饭集体在路上解决。遇到海拔高处,开水泡不开泡面,不少人会拉肚子。

好在每个人车上都有自己的小仓库,比如自热小火锅,带上就属于“高原顶配”。

车上还有很多“宝贝”,王楠林每次上线前会买一个“零食大礼包”往车上一放;驾驶座后面挂着花花绿绿的衣架,他还能摸出一块板砖一样厚实的镜子——说是镜子,其实是一个汽车模型底座,模型不见了,底座上面刚好镀了一层镜面,倒是可以刮胡子时拿来照照。杨小贵把一个机油桶剪下来一半,钉在自己驾驶室前操纵台侧面,把充电宝、纸巾、水杯都塞在里面。

川藏线汽车兵会有没信号的时候吗,川藏线汽车兵动图(18)

杨小贵钉在前操作台侧面的机油桶

以车为家,是一代代汽车兵传承下来的习惯。2019年以前,每趟上线时大家都还睡在车里。师傅睡驾驶室,徒弟睡大厢。直到现在,赶站时午休,往往也是师傅在驾驶室休息,徒弟们在地上铺层凉席,钻到车底睡。

这也是大家都喜欢拉水泥的原因。高原上普遍气温较低,夜里大家把铺盖铺在水泥中间,睡起来最暖和——虽然早上醒来头发都成了灰色,鼻孔也是黑的。

冬天上线时最恼火。王楠林记得跑过最冷的一趟,是2020年春节期间拉防疫物资进藏。路上多冰面,要不断下车挂卸防滑链。连队开的斯太尔运输车也有了年头,哪怕窗户紧闭,整个车厢也四处漏风。好在车上的空调可以吹暖风,开一会儿可以用来暖暖手,只是冻惨了腿和脚。

但冬天并非一无是处,一路银白的川藏线有自驾而来的寻常游客难得一见的风景。

每年10月到来年5月,路过然乌湖时,静谧的湖水碧蓝如洗,如白头的群山间一块琥珀。车快开到林芝时,南迦巴瓦峰清晰可见,主峰巨大的三角形山体如晶莹的矛尖,左右两侧冰川广布,雪山延绵。

34岁的老兵王秀岩,后悔自己“年轻的时侯”上线没多加两条秋裤,现在天气稍稍一凉,膝盖就受不住。湛志国每年冬天上线时,脚上都生冻疮,陪伴他往返20天左右,只要一回到营区立马好转。

川藏线汽车兵会有没信号的时候吗,川藏线汽车兵动图(19)

野外保障

其实不止冬天。这次上线是7月份,一路西进,气温却也从近四十摄氏度逐渐下跌到近零摄氏度。车内空调并不制冷。高温时,经过土路,前车扬尘能把后车的挡风玻璃盖得严严实实,车窗必须摇起,车里顿时成了大蒸笼。而路过海拔高处,驾驶员们还要一边开车一边搓手、跺脚,时不时把手捂在暖风的出风口处缓一缓。

教导员付小平曾在另一陆军汽车运输旅任职,跑过青藏线。两条“天路”相比,他觉得川藏线路险、回头弯多、容易出大事故,比如“可能车子都找不着了”,但胜在海拔稍低,且景色丰富,开车时“心情会愉悦一些”。

即便如此,带队主官还是需要频繁在对讲机里讲话,避免大家犯困。比如湛志国,哪怕前方没有什么情况,也要在对讲机里嘱咐一句:“不要着急啊,前面情况比较少,不要麻痹大意。”

东返

“前面有头牦牛,站在路当中啊。注意减速啊。”湛志国在对讲机里通报完,回头说道,“这种还好,遇到那种毛驴,犟得很。”

走山路,遇见动物挡路很常见。羊胆子最小,一按喇叭就跑了,牛也知道走掉,只有遇到驴时比较难搞。“就站在你车前,一动不动,随便你怎么按喇叭。”

有时牧民看到了,就会拿着乌朵驱赶。乌朵是用牦牛毛搓捻成粗毛线,再编织成毛辫做成。毛辫上端有一个直径三寸的套环,使用时将套环套在中指上,中间编一块巴掌大的椭圆形“乌梯”,用来放石块、土块,末端用羊毛做鞭梢。

王楠林觉得在藏区做牧民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因为牛儿马儿自己会去吃草,牧民们便有大把时间享受这里的阳光和美景。

沿途看到三三两两的朝拜者,王秀岩总会想到电影《冈仁波齐》。他看过两遍,还给很多战友推荐过。电影里的主人公们是从芒康县的一个村庄出发,前往阿里,走的就是汽车兵们跑线时熟悉的路段。“你了解这个路,知道走起来有多难,也就能感受得到信仰的伟大。”

川藏线汽车兵会有没信号的时候吗,川藏线汽车兵动图(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