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糕”必须久煮,口感的确松软像蛋糕;而“羊肉膏”的肉更成块,又加有果料等等,像是果冻,取“膏”字也是有道理的。
其实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汤多点可能就成了“膏”,汤少点就成了“糕”。
03 羊肉到底上火不?
不管是羊糕还是羊膏,哪怕是羊羔,都有不少人不爱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膻气,另一个就是上火。
羊肉的确是有比较重的膻味——这和羊的生境、食物、年龄都有关。在草原上长大的羊,吃青草,运动多,膻味相对较小。山地或者平原地区吃饲草的羊,尤其是成年羊,膻味就比较大。
草原上放养的、吃草的、年纪小的羊羔,膻味最小
羊脂肪中的脂肪酸多是包括8~10个碳原子的支链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对熟羊肉的风味影响很大。比如4 –甲基辛酸和4 –甲基壬酸这两种物质,就具有很强的羊肉味,而它在牛的脂肪中却不存在。
对付膻味,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一个是选比较好的羊肉,另外就是通过葱姜、花椒等香料去膻。另外给您个小贴士,适量的味精也能中和掉一些膻气。
烧烤摊儿用炭烤的熏味和孜然来遮盖膻味
至于“上火”,则是比较难说清的概念了。
这类词科学性不强,指代模糊,本来科普文儿里不应该出现的。不过,它的影响过于深远,大家又都能懂,我们也没必要装没听过,刻意回避。
吃羊肉“上火”,主要体现在吃完身体燥热,口渴,喉咙疼痛或者口腔不适,长口疮。其实这些反应都是有科学解释的。
羊肉热量不低,而且蛋白质含量很高。人体在分解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中,是需要消耗掉自身一些能量的——毕竟消化也是个费劲的活儿。这在营养学上叫“食物热效应”。这些消耗掉的能量不能被人体利用,只能通过体热方式散发出去。
脂肪的“热效应”比例大约5%,也就是说5%的能量要用于人体消化自己。碳水化合物略高,不到10%。而蛋白质的消化尤其费劲,热效应比达到40%左右。
吃完不热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