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乡愁至少可追溯到两三百年前。当时,很多中原逃亡家族迁徙到桐庐南乡(现江南镇一带)。由于中原是面食区,而桐庐属于鱼米之乡,盛产水稻,而吃惯了包子、面包和窝窝头的外乡人,又不适应吃较为粗糙的米饭。
有个巧妇,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大米磨成粉,放锅中煮熟,再按等分把米粉捏成小碗状胚里,然后把炒好的菜放入,用它当做主食,叫米窝,也就是米粿的前身。
然而,当年男丁是要在农闲季节去大山里砍柴自用和到县城兑物的,米窝里的菜要掉出来,没办法携带,聪明的巧妇就再想办法把米窝的扣子收上,而这个形状很像水果,所以就取名叫米粿。由于米粿口味极佳、取材简单,就慢慢地在桐庐当地盛传开来了,一直流传至今。
所以最传统的桐庐米粿,是一种由米粉制成的果状食品,其外部主要由粳米捏成,里面包有各种蔬菜、豆腐、咸肉等。过去,米粿更多地在过时节、春节、过寿等重大节日和场合,一家人团聚之时会享用,所以又称“团圆果”。
桐庐米粿种类繁多,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其中最为出名的是“蒸团米粿”,这种米粿外观洁白如雪,皮层糯软清香,猪肉、春笋、辣椒、油豆腐及腌菜等切细炒成熟馅包入,入口后,分外鲜辣甘香,又称“汤包”或“麦馃”,为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农村特有的传统点心。而在北乡(富春江以北地区),人们更喜欢一种形同饺子的米粿,故有“南乡米粿北乡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