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人们对食物似乎从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吃的东西,基本都能够咽下去;但是,在某些时候,对食物却持有几近严苟的态度。穷与福、香与臭、饥与饱,这天然的一组组矛盾在这里既别扭,又共生。
萧红凭着对这片黑土地上人们的稔熟,自然落笔,详尽记载了他们的饮食习俗和状态,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最真实的饮食状态:
“大地一到了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混沌沌的气象,而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
气候的恶劣,农作物成活率不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之下的人们,从饮食住房到日常的生活习惯,都具有典型的东北特点。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豆粥的。”小葱蘸着大酱,苞米豆粥这都是东北最典型、最朴实的饮食习惯。
而这种纯粹的“靠天吃饭”中究竟有多少无奈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感触和衡量。萧红从以前富庶的东北传统家庭到革命时期的青年勇士,不论是居住环境还是饮食习性都在其作品中深深地体现了出来。
03 从民居和饮食特色变迁的剖析深层原因,可以隐隐感知萧红已经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在萧红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之下,对于绝大部分出身贫寒的下层劳动人民能有一个落脚之地便称之为家了,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也不过盖一间或者几间供人居住的正房,但萧红的家不仅有正房还有厢房以及一些功能性的房间,足以看出,萧红家庭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