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种解释,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着相关记载: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处也。”
我们通过将《黄帝内经》和《吕氏春秋》的相关记载对比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相同点:
首先,都是靠舞蹈或其他活动为治疗方式,只是这种治疗方式在《黄帝内经》中被命名为导引法;
其次,症状都是湿气、寒气入体导致筋骨萎缩,行动不便。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还重点强调了地域,只有中原地区的人才容易湿气入体,筋骨萎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这个传统体育养生是最初起源于战国末期之前,当时被叫做“导引法”,而这种治疗方法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湿气入体导致筋骨活动不便的情况。
但随着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导引法也被传播到中原以外的地区中去,并且与其他文化相融合,人们便自觉地创制“舞蹈”进行锻炼,丰富了导引术的表现形式。
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确定,《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导引之术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本源,再加上《黄帝内经》本身是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这为引导术在后世的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因此直接将“气”、“阴阳”与“五行”融入到《黄帝内经》的内容中去。
道家认为,“气”是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元素,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形态;“阴阳”与“五行”是中国古人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要想长生不老的前提就是拥有一副健康的身体,于是医、道两家开始结合。
到了两汉至五代时期,医、道两家的契合程度越来越深,使得很多道家人物都精通医术,例如葛洪、陶弘景和孙思邈,并且都将导引法作为重要的养生手段。
因此,引导术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各种关于导引法的著述层出不穷,例如西汉马王堆古墓出土的《导引图》、晋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和唐朝孙思邈的《千金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