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都是理想化的结果,事实情况是,兵力都不够了,谁还管你留不留种啊,只要是个人,残疾不是特别严重的,都给你抓了,在古代(注意我是说古代,万恶的封建社会),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被全部抓走,一个家基本也就毁了。
另外还有个官吏和士绅勾结的情况,有钱有势的人不愿意让儿子去当兵上战场,就和负责抓丁的官吏勾结,花钱消灾,但是上面下达了抓丁的人头指标,咋办呢,富人家少抓一个,穷人家就多抓一个呗。
所以你看,征兵和抓丁是不一样的,抓丁更不是爱国的借口。
2、石壕吏的态度问题
嗐,跟古人谈态度这事儿实在有点上纲上线了,但既然康老师说了,石壕吏捉人时,虽然态度恶劣,但本质上是为国家征兵,出发点是没错的。那咱们也不妨上纲上线一下,你不能打着执行公务的名义就对老百姓吆五喝六,不能因为是公职人员就高人一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已经不是态度恶劣了,而是威逼。
以康老师如今的身份和地位,大概率是感受不到某些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之恶劣,办事效率之低下,相反,只要康老师亲自去办事,工作人员多半是笑脸相迎,这是屁股的位置变了,脑子里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3、老妇不是爱国
康老师这次解读《石壕吏》是抱着一个前提的:“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挺身而出”,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的同胞都有这样的爱国心,就拿这次新疆棉花那事儿来说,谁不为我们的爱国情怀感动?
但康老师显然是把重点放错了,诗里面老妇说“请从吏夜归”,康老师可能把重点放在“请”字上了,这是一个代表着礼貌和素质的汉字,表达了老妇对石壕吏的尊重,所以即使已经七老八十的年纪了,她依然恳请石壕吏把自己带走,抓紧时间为可爱的士兵们做上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好一个军民一家亲。
但是不好意思,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石壕吏是去抓壮丁而不是送温暖的,老妇人一家是要躲避被抓壮丁,而不是真心要上赶着去前线从军的。何以见得呢?因为在“请从吏夜归”之前,足足有10句是老妇人的血泪哭诉。
康老师也许仅仅是没有读熟《石壕吏》全诗而已,要不然,为了自圆其说,而故意忽略诗中重点原文,这也太不负责了吧。作为顶着青年导师头衔的康老师,这显然不是他的作风。
角度清奇的解读实际上,历来对《石壕吏》的解读还是蛮有争议的,这取决于解读者所站的角度。比如说,你若站在石壕吏的角度,那逾墙而走的老头显然是刁民,而老妇人则是识大体的良民;你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那你读到的都是血和泪,是对封建官僚的无情批判。
铁骨铮铮郭先生还提出了另一个立场,就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去解读,杜甫也是“士”,虽然只是寒士,但毕竟和老百姓之间还是有阶级区分的。所以老杜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很拧巴——
第一,他要如实记录;
第二,身为唐朝的士,他有必要为石壕吏遮掩,比如儿媳妇的结局如何,杜甫没写,可能就被他忽略了,忽略不等于撒谎;
第三,在第二点的基础上,多出来的精力,才是同情老百姓的。说白了就是吃饱了没事儿干,就要圣母心一下。
由此可见,郭先生对这首《石壕吏》的解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什么体现出了一个文豪的学问功底,他把自己带入杜甫的灵魂,从而站在杜甫的阶级,一面拥护石壕吏、一面同情老百姓,两头都想讨好,俗称又当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