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鸿渐结局,围城中鸿渐最终和谁结婚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2 02:20:20

引言: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在情感和婚姻上的种种纠葛,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旧式婚姻和新式恋爱之间徘徊、无所适从的精神困境。

围城鸿渐结局,围城中鸿渐最终和谁结婚了(1)

钱钟书曾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道出了小说的主旨,也点明了现代人在婚恋问题上的普遍困惑。

那么,小说究竟通过怎样的故事情节来揭示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冲突呢?这种矛盾冲突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呢?让我们跟随方鸿渐的脚步,走进小说营造的世界,去寻找答案。

婚姻是围城,爱情是陷阱

小说开篇写方鸿渐坐船回国,邂逅了美丽性感的苏文纨。苏文纨是一位典型的"现代女性",时髦、开放,与方鸿渐在甲板上谈笑风生,肆无忌惮。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借着海风与暮色的掩护,他们在甲板上拥吻,共同沉醉在激情与罗曼蒂克之中。然而,苏文纨却是有夫之妇,方鸿渐明知这段恋情只能是露水姻缘,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坠入了情网。

苏文纨也心知肚明这段感情没有结果,却还是放纵自己,和方鸿渐你侬我侬,尽情享受偷欢的快乐。

这段露水姻缘其实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一个陷阱。它既是对方鸿渐多情善感的性格特点的讽刺,也影射了20世纪初期知识分子恋爱婚姻观的错位。

那时,受西方思想影响,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恋爱自由,反对包办婚姻。他们高呼“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口号,批判传统婚姻的种种弊端。

但在实践中,他们往往把恋爱自由理解为放纵情欲,而忽视了婚姻的责任和道德约束。方鸿渐和苏文纨的恋情就体现了这种错位的恋爱观。

他们只顾眼前的快乐,而不考虑后果。他们的行为,是对婚姻道德的背叛,也必然要受到社会舆论和道德良知的谴责。

新式恋爱和旧式婚姻的冲突

方鸿渐回国后,先后与三位女性发生感情纠葛,她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婚恋模式。一位是方鸿渐的前未婚妻唐晓芙,一位是他的女学生苏文纨,还有一位是他的表妹唐宛如。

方鸿渐与唐晓芙的婚约,是出于双方家庭的安排。这桩婚事体现的是旧式婚姻的特点:讲究门当户对,由家长做主,结合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而不考虑当事人的感情因素。

唐晓芙出身名门望族,是个标准的大家闺秀,温良恭俭让,通音律,能诗词,端庄贤淑,是传统婚姻眼中理想的妻子人选。但她缺乏个性,循规蹈矩,无法吸引渴望自由恋爱的方鸿渐。

而方鸿渐和苏文纨、唐宛如的感情往来,则代表了新式恋爱的特点:讲究两情相悦,个人意愿第一。苏文纨前卫时尚,唐宛如活泼可爱,都让方鸿渐心动不已。

然而,这种恋爱往往是轰轰烈烈,缺乏理性,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苏文纨已为人妇,唐宛如是方鸿渐的表妹,都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对象。

方鸿渐最后选择了唐宛如,看似是个人意愿战胜了家庭安排,是爱情的胜利,实则是向现实的妥协。

因为唐家的社会地位和唐宛如的家世背景,才是他选择唐宛如的决定性因素。他放弃了个人理想,屈从于世俗标准,终究没能走出旧式婚姻的桎梏。

小说通过方鸿渐的感情经历,展现了新式恋爱和旧式婚姻的冲突。这种冲突折射出那个时代婚恋观念的转型期特点,知识分子在个人意愿和家庭责任、情感追求和现实需求之间难以取舍,进退维谷。

他们向往自由恋爱,却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婚姻的羁绊。他们批判包办婚姻的弊端,却又建立不起新的婚姻模式。于是,他们在两种婚恋观念之间摇摆,精神备受煎熬,不得安宁。

婚姻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方鸿渐和唐宛如结婚后,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满,两人很快由甜蜜走向矛盾。新婚燕尔时,两人如胶似漆,恩爱非常。

方鸿渐为妻子写情诗,唐宛如为丈夫绣荷包,诗意盎然,羡煞旁人。但蜜月期一过,两人的性格差异、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分歧就暴露无遗,矛盾重重,争吵不断。

唐宛如爱打扮,喜欢出入社交场合,虚荣而势利。方鸿渐则不善交际,不会讨太太欢心,在唐宛如眼中是个“书呆子”。

唐宛如整天抱怨丈夫不体贴,方鸿渐对妻子百般容忍却又暗自嫌弃。两人就像一对"冤家",捆在一起,却又互相折磨。

作者用辛辣讽刺的笔触,揭示了婚姻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唐宛如结婚前,对婚姻充满了浪漫的幻想。

她曾对方鸿渐说:“我们结婚,一定要和别人两样,我们要情意绵绵,生死相依,永远在一起。”但婚后的现实却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从卿卿我我到针锋相对,从海誓山盟到怨天尤人,婚姻像一面残酷的镜子,让人清醒地看到了爱情的虚幻和人性的贪婪。

两人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把他们困在其中,两人都想逃出去,却又无路可逃。方鸿渐后悔草率结婚,唐宛如则怨恨丈夫配不上自己。

可是,婚姻的枷锁将两人牢牢绑定,他们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痛苦,拿对方当出气筒,拿自己当替罪羊。

他们的婚姻,就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婚姻的缩影。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他们感到无奈和彷徨,在困境中不断探寻人生的意义。

婚姻悲剧背后的社会根源

小说塑造的一系列男女关系,几乎都是不幸的。除了方鸿渐的婚姻,还有赵辛楣和孙柔嘉、孙柔嘉和鲍小姐、李梅亭和李太太等。

他们有的是包办婚姻,有的是恋爱结合,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赵辛楣娶了孙柔嘉,却终日在外花天酒地,对妻子不闻不问。孙柔嘉则和鲍小姐暗度陈仓,背夫偷情。

两人貌合神离,各玩各的。李梅亭和李太太的婚姻,表面上和睦,实则暗流汹涌。李梅亭生性多疑,经常打骂李太太,李太太则以泪洗面,忍气吞声。

这种普遍的婚恋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传统的包办婚姻,忽视个人意愿,难以适应时代变迁。夫妻之间没有感情基础,婚后矛盾重重,常以离异收场。

而西式的恋爱婚姻,又往往流于肉欲,经不起现实考验。一旦新鲜感消失,激情退却,夫妻就会反目成仇,争吵不休。两种婚恋模式的冲突,正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婚姻问题背后的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残余和男权意识作祟,妇女缺乏独立人格和经济能力,婚姻关系失衡。

在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婚姻中往往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她们无法摆脱男性的掌控,也难以获得独立自主的人格。

比如李梅亭对李太太的家暴,就体现了男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强势地位。而孙柔嘉对鲍小姐的背叛,则反映了女性对男权的反抗,但这种反抗是以牺牲另一个女性作为代价的,终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处境。

走出围城的路在何方

小说结尾,方鸿渐走出了婚姻的围城,却走进了革命的围城。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成为一名革命者。

然而,革命理想和革命现实的差距,又让他感到困惑和彷徨。他发现,革命队伍中也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现象,理想主义的幻想再次破灭。方鸿渐陷入更大的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人生出路的思考。在婚姻的围城和革命的围城之间,方鸿渐无路可走。他理想主义的幻想一再破灭,但也找不到现实的归宿。

这种困境,也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困境。五四时期,他们批判旧道德,抨击旧制度,呼唤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但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他们却无所适从,精神无家可归。

要走出围城,就必须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在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合适的位置。既不能脱离现实而沉溺于虚幻的理想主义,也不能完全屈从于世俗现实而放弃理想追求。

同时,也需要社会变革,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新型婚恋和家庭关系,让个体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只有婚姻关系实现革命,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这是小说寄予的理想和希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