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了一群出名很早的获奖者,另一方面,他们也面对过早被标签化的命运,早早被贴上青春文学的标签,这之后,是需要自我消化、挣扎的过程。只有足够强大,才能拔地生长出来。”第三届新概念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如今在《收获》杂志工作的吴越说。
1998年,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萌芽》杂志发起、主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从“新概念”走出的一批作者在文学界乃至更大的领域为人所瞩目,也让“新概念”成为一代人的文学记忆。
11月5日,“新闻晨报·周到”杯第25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初赛征文截止前一周,《第24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新书分享会在思南读书会举行,大赛评委、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副社长陈苏与青年作家吴越、青年译者方铁一起聊聊“新概念”。
在倪文尖眼中,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成为一个文学事件,“很多事件像刮了一阵风一样过去了,‘新概念’活了下来,如今成为观察年轻人和当代中国的一个窗口。若干年后,我们回望今天,新概念作文大赛每年的精选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样本,看到中国当代社会的变与不变。”
新概念作文大赛从创办起就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倪文尖认为,“新概念”的影响力在于它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最近20多年语文课改革的外在动力,对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教学的冲击十分深刻。“当时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在写作上形成了一种应试技术化语言,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仍在延续,因此,新概念作文大赛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有价值的。”当然,当“新概念”成为一种风潮,难免出现新的概念化,“这些年里,‘新概念’也在不断自我调整,它与语文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相向而行的力量。今天,中学语文教育也在提倡‘新概念’式的概念,提倡新表达、真体验,可以说与‘新概念’有越来越多共同点,但又是不同的话语结构。我有一个期待,希望新概念作文大赛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更加良性、更加活跃。”
“很惊喜”,陈苏坦言,在这本精选集的编辑过程中看到了青年写作丰富的表达、闪光的哲思、创新的语言,属于青春的独特体验,即便有青涩之处,也是青春文学该有的模样,“今天的青年作者,阅读与世界同步,事业宽阔,不缺蓬勃的想象和敏锐的感觉。如果说尚有欠缺之处,可能是对生活更深度的关注、更独特的思考。”
“‘新概念’20多年,大家都打了一场仗。其中会有声名显赫的人,也会有像我一样平凡的人。大家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对所有人、特别是对十几岁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我非常鼓励年轻的朋友继续参加这个比赛,它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堡垒,回头来看,你成功打完了这场仗,穿过了堡垒。”吴越骄傲于“新概念”成为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老字号”,“参加‘新概念’、迈出这一步的人,将来未必一定成为作家,但证明了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发挥,也证明了在文学上的早熟和阅读的广泛。‘新概念’开了一个头,往后怎么写,要一边抛弃‘新概念’带来的扭曲,一边坦然面对。”
“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新颖的、变革的写作概念,唤起和激发年轻一代自主写作的热情和潜能,开辟和拓展新的思想、情感抒发的路径和平台,进而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孕育和培养优秀写作者,这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持之以恒的追求。”上海作协党组*王伟说,20多年来,在社会环境变化、写作理念和手段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概念作文大赛坚守初心,为达到原定的目标孜孜以求。“我们深感欣慰的是还有那么多年轻的写作者,钟情这项纯情的大赛,还有那么多机构出于现实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期待,持续与上海作协一起举办这项公益赛事。”
“今天的孩子们穿着一样颜色的校服从你面前走过,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从这本精选集可以进入他们真实的内心,看到他们现在在体验什么,由此想到今后的社会可能会经历什么。”吴越说。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