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电影里的隐喻,电影铁皮鼓人物结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02:17:19

③“雨中曲”一场戏调动了电影全部镜头语言,堪称天才教科书

敲黑板!这是全片的重场戏,讲的是纳粹组织的集会变成一场不欢而散的宴会,难度极大,不是天才大师很难完美完成。于是,导演施隆多夫调动了电影全部的视听手段和表现技巧,不用一句台词,完全以画面和声音来讲故事,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

这场戏剪辑完成之后,共计58个镜头,使用了推、拉、摇、移、升降等全部运镜,以及分切镜头、快速剪辑等;景别和角度也极其丰富,远、全、中、近、特到大仰角、俯拍、平的角度应有尽有,使得空间和人物富有层次感和戏剧性。全方位刻画出了奥斯卡嚣张、狼狈又有些可笑的人物形象。

电影是视听语言艺术,电影一旦失去声音,便会黯然失色。

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摄影机的调度、演员调度、镜头剪辑的节奏、整场戏的情绪表达都是靠音乐来维持的。开始的运动镜头,音乐舒缓动人,会场气氛融洽。当铁皮鼓的声音介入,音乐和音响的节奏迅速变化,镜头也随之变化,从平稳的镜头转变为渐快的快速分切镜头,同时剪辑也配合着音乐的情绪。

导演施隆多夫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将小说文本转换成电影文本,并结合他所擅长的艺术片形式和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向我们展现了这场视听盛宴。不做作、不煽情,却让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人情味儿和心灵震撼。

铁皮鼓电影里的隐喻,电影铁皮鼓人物结局(5)

结合电影符号学的理论,挖掘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隐喻主题

“符号学”的概念是由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提出的,1996年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艺术出版,标志电影符号学的诞生,英国彼得·沃伦又将电影符号分为:象形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其中,象征符号最为常见,体现在片中情节、道具,甚至人物情感上,通常对整部影片的艺术提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看《铁皮鼓》就不能按照常规类型电影来看,更不能仅仅把它当成儿童视角的叛逆表达,这部电影最大的艺术特征就是介于真实与荒诞之间,多数人将其评价为“直击二战时期德国要害”的电影。恰如《铁皮鼓》的原小说作者格拉斯所谈到的:

“《铁皮鼓》表现的是德国一个‘发育不全’的阶段,这一段已经在奥斯卡身上人格化了。”

《铁皮鼓》是巧妙运用象征符号来表现其社会主题的优秀作品,导演施隆多夫通过影像语言,表面上讲述奥斯卡的家族史,实际上是对当时但泽整个社会环境的象征与隐喻。

铁皮鼓电影里的隐喻,电影铁皮鼓人物结局(6)

① 人物形象的象征符号

奥斯卡:整部影片象征意义最为丰富的符号,是德国一段历史的人格化表现,在他出生时就比一般孩子身形大,这种夸张的表现形式象征了德国当时疯涨的物价。奥斯卡又象征着当时的但泽小城,他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而表舅和父亲的情人身份,使得奥斯卡的血缘不确定,表达了“但泽”归属的无奈与绝望。1927年,奥斯卡三岁,不再长大,象征德国停滞不前的经济,以及但泽对当时社会的厌恶与反抗。

父亲:阿尔弗雷多,顽固、自私、冲动,象征着德国。他(德国)表面上拥有妻子(但泽),但实际上,妻子却是属于她表哥(波兰),他们的关系实际上是对当时那段历史的隐喻,但泽始终都不属于德国,但泽是波兰的,谁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最后父亲因吞食纳粹徽章致死,象征德国纳粹必将自食恶果,走向灭亡。

母亲:本片的关键性人物,是当时但泽“痛苦处境”的人格化象征,夹在两个男人之间痛,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还要忍受丈夫的蛮横无理,痛苦不堪。母亲象征“但泽”既要在的德国强权下忍辱生存,又保持着对祖国波兰的思恋,痛苦不堪。母亲的死亡预示着但泽的毁灭。

人物如果只是为了叙事,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艺术高度,而电影《铁皮鼓》是通过人物符号的隐喻推动剧情,塑造人物,升华主题。

铁皮鼓电影里的隐喻,电影铁皮鼓人物结局(7)

② 反抗的“鼓声”和“尖叫声”象征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

“铁皮鼓” 和“尖叫声”蕴含着颠覆丑陋现实的意义,通过铁皮鼓把奥斯卡与常人的世界区别开来。铁皮鼓是奥斯卡对纯真的幻想,当有人要夺铁皮鼓时,也就是在掠夺着奥斯卡对这个世界美好的坚守,他便用尖叫声和鼓声来捍卫自己,警醒麻木中的成人。

“尖叫声”震碎了玻璃窗户、老师的眼镜、医生的标本瓶;当母亲与舅舅偷情时,他会敲起自己的鼓,以此来抗争;纳粹欢庆仪式中,他的鼓声打乱了整个仪式的进行节奏。

奥斯卡的做法使之最后成为了一场别有意味的跳舞狂欢,给整个影片增加了一种游戏的味道,也使得奥斯卡成为游戏的“局外人”。

铁皮鼓电影里的隐喻,电影铁皮鼓人物结局(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