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彼时北京并不是“国门”
朱棣作为马上皇帝,想要把都城迁到离战场很近的地方以便于迅速出击这可以理解,但是这不代表朱棣就一定要将都城设在北京,因为建设一座行宫,比如清朝避暑山庄这样的行宫也可以达到迅速出击的目的。
寻刺激绝对不是朱棣的想法,况且就算不为自己考虑,总该为子孙后代们考虑吧。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在朱棣迁都北京时,北京并不是“国门”,是相对安全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派出徐达、常遇春等大举北伐,驱逐了元朝统治者,占领大都,随后李文忠、常遇春兵发上都,设置开平卫,作为前出蒙古高原,拱卫明朝疆域的重要据点。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创立的,和北周时期的府兵制异曲同工,军户常年驻守卫所,一个卫所平均5600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成为明朝拱卫边疆的重要手段。
驱逐元朝后,明朝相继在长城以北设置了东胜、开平、大宁等卫所,这些卫所距离长城数百里,将明朝的势力伸向了蒙古高原腹地。
正因为如此,处于长城以南的北平才相对安全,没有战火的危险,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国门”。
那么,北京是如何成为国门的呢?这需要感谢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继位后,有感于祖父南征北战耗费过大,导致民不聊生,所以开始转向休养生息,对外则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收缩。
1727年,明朝宣布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征服达20年之久的交趾重新独立;1435年明朝撤销奴儿干都司,放弃了铁岭、开原以北的全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