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40后,下至90后,大多数北京人吃到的第一口面包是义利的果子面包。说义利是北京人的面包启蒙,应该不为过。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义利来自上海。
01
比起上海,甚至天津,西餐和面包在北京兴起的时候要晚一些。
说这句话的是擅长写老北京的“京味作家”肖复兴。
据他在《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一书中考证,北京的第一家面包房,是1903年法国人开的得利面包房。
“从时间上看,京城这些面包房的出现,和1858 年上海老德记大药房开始卖面包相比,几乎相差了半个世纪。”
不仅如此,面包在进入北京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卖给外国人。一般老百姓对它敬而远之,只管它叫洋馒头。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义利面包出现,才为北京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蜡纸包装的义利面包,是许多北京人的面包启蒙。
用肖复兴的话来说,“面包真正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始自义利面包店。”
“经历过20 世纪50 年代的北京人,很多都吃过义利的面包,尤其是义利的果子面包,几乎象征着那个时代北京人对面包的认知。”
出生于1947年的肖复兴记得,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有一半带的是果子面包。
“面包中略带酸酸的香味,飘散在春天的田野里,是记忆中那个时代里最芬芳的气味。”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小朋友吃上了义利面包。/图为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照
义利的果子面包作为北京孩子的春秋游必备,至少屹立不倒了40年。
1990年出生的张可心(化名)回忆说,她小学时候春游,带的还是果子面包,配上炸泥肠、茶鸡蛋。
“要上初中之后,有那种小包装的面包了,才不带义利的面包。”
不过直到现在,张可心的爸妈出去“春游”,果子面包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就是他俩去颐和园什么的,必须要带果子面包。”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哪个北京孩子的童年,没有被义利的果子面包占领过。北京孩子还不知道颐和园,就知道义利了。
02
所以,说义利是北京人的面包启蒙,没有人会反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启蒙是上海给的。因为义利最早源自上海。
张爱玲在小说《色·戒》里就cue到过上海的义利。
王佳芝和易先生坐车。“又一个U形大转弯,从义利饼干行过街到平安戏院……对面就是刚才那家凯司令咖啡馆,然后西伯利亚皮货店,绿屋夫人时装屋……”
再隔壁就是易先生给王佳芝买“鸽子蛋”的那家珠宝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