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义利在北京建成的新厂
后来到了1956年,为响应“繁荣首都”的号召,上海的老正兴菜馆、美味斋饭庄、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连同一批理发、照相、洗染等服务业的名店,悉数迁来支援北京。
而义利迁京,比这批名店还早了6年。
刚搬来时,从上海随迁的职工有48个。据住工厂后墙根的居民形容,“说话南方味儿,不吃酱油”。
(不吃酱油???本南也不知道北京市民为何产生这种误解……)
这些上海来的工人,上班按操作规程一板一眼工作,从不偷懒。下班以后,男的换上西装,女的穿上连衣裙,喜欢去舞场跳舞。
1951年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会留影
上海工人的讲究和海派情调成了厂里的传说。不过,义利的面包并没有继续走在上海的摩登路线,而是很快入乡随俗,有了“京味”。
就拿义利现在的招牌果子面包来说吧,脱胎于老上海的“圣诞面包”。
这款面包原本加的是葡萄干、果皮干等。或许是因为缺乏原材料,到了北京,被替换成了北京特产——果脯和果仁。
一个果子面包有将近半斤重,里面有核桃仁、苹果脯、瓜条、糖青梅、葡萄干等等。
果子面包里果料之“实诚”令人叹为观止/截自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
面包有些发黑,则是核桃仁同面调和在一起出来的颜色。
这种中西合璧的做法,加上当年时兴的蜡纸包装,果子面包很快走红。
暗藏各种果脯果仁的义利果子面包,应该每个北京人都吃过。
懂经的北京人都知道要挑个儿小的果子面包买。
因为那时还没引进生产线,纯手工制作,果料投放得没那么均匀。果料放得越多,面包越不容易发得大。
还有一款维生素面包,也是义利的特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