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报纸上的义利洋行广告
早在一百年前,义利就有了堪比现在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策略。
食品可以预定,每天清晨,义利运输车准时将客人预订的面包、西点送上门。
为了保质保鲜,义利面包均在夜间生产。假使次日销售不完,一律切片烘烤后再销往外滩饭店。
义利食品的包装纸上还印有出厂日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义利巧克力当年的产品包装显得摩登洋气
1915年,义利“星”牌奶油巧克力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
1937年,巧克力在上海家庭日用工业品展览会再获金奖,人称“金奖巧克力”。
1937年义利巧克力获得的金奖奖牌
现在看义利当年的包装,透着老上海的摩登气息。
然而随着1939年詹姆斯去世、二战爆发,义利跌入了低谷,被几经易手。
到1946年,以徐肇和、倪家玺等为首的一群实业家,以250根金条(约312.5克/根)盘下了义利洋行,更名为义利食品公司。
至此,义利结束了作为外资企业的40年历史。
03
那么,在上海开了几十年的义利是怎么会跑到北京去的呢?
话说这两年大北京“美食沙漠”的名头越叫越响,而荒漠从来不是一天形成的。
早在1944年,外地进京多年的作家周作人就在一篇回忆、赞美苏州的散文里“猛踩”过北京,说它“枉做了五百年首都,连一些细点心都做不出,未免丢人”。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成了首都,发展些“细点心”成了一些北京人心里头的当务之急。
为了发展首都的食品工业,北京决定筹建综合性的食品厂。北京新中国食品厂的老板董祖鸿来到上海,建议义利北上。
于是,1950年冬,义利从旧上海的租界区迁徙到了北京。
次年10月,占地4488平方米的新厂房在广内王子坟(今广义街5号)落成,公司正式命名为“北京义利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