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国是贝类的生产和养殖大国,2018年时我国贝类的总产量,就已经达到了1527万吨,但1997年,欧盟却从我国出口的贝类中多次检出了毒素,自此我国的贝类海鲜整整19年,未被允许进入欧盟的市场,直至2016年,部分贝类才重新获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门票”,但近期,秦皇岛、漳州等地又频频发生了海鲜贝类中毒事件,这不经让人十分忧心,我们在菜场购买的、端上餐桌的贝类海鲜安全吗?
这种贝类就是贻贝,俗称海虹,有些地方又把它叫做“淡菜”,它是我国的四大经济贝类之一,因为价格低廉、味道鲜美,很多人家的餐桌上都有这道菜。
但这种贝类当中却含有五种主要毒素,分别是麻痹性毒素(PSTs)、腹泻性毒素(DSP)、神经性毒素(NSP)、记忆缺失性毒素(ASP)和西加鱼毒素(CFP),全球每年都有近2000起,因PSTs引起的中毒事件,致死率高达15%。
一旦贻贝中含有的毒素超标,也就是超过800 µg STXeq·kg-1,它的毒性强度就会高出眼睛蛇毒80余倍,堪比河豚毒素。
贻贝中毒发病时长,一般是在0.5-21小时之间,4小时内发病的人数占比三分之一,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和呕吐,严重的还会出现舌头、手脚发麻、呼吸困难、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最主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暂时还没有治疗此类毒素的特效药,当然,不止贻贝中会含有这些毒素,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双壳贝类(如扇贝、蛤和牡蛎)都会含有这种毒素,只是贻贝的毒素蓄积量更高而已。
为什么贝类的毒素蓄积量会超标?造成贝类中毒素蓄积量超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水污染,另一个则是贝类特有的摄食方式。
贻贝等双壳贝类因为其独特的生理特征,自我迁移能力基本为0,采用的是滤食性摄食方式,通过一开一合将水体、浮游植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环境污染物吞到体内,又因为它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所以即使它吞进去了一些有毒的藻类和毒素,贝类也不会死亡,而是会将这些毒素蓄积在自己的体内,最终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体内的毒素便会越积越多,最终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