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玩儿”是菜品创作的技巧
“脆烤生蚝配鱼子酱”,灵感来自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他将生蚝、海芦笋、鱼子酱进行组合,却改变固有的口感。通过制作脆皮,给生蚝“穿上一副金色铠甲”,但刚一入口,鲜美的汁水便在舌尖雀跃起来,与外层的酥脆形成反差。处理后的海芦笋和鱼子酱也不是印象中的咸味。他通过对火候和柔嫩度的掌控,酱汁和辅料的搭配,使口味的层次和平衡恰到好处,出乎意料却又不哗众取宠。
Paulo的眼睛透着机灵聪敏,他总是着眼未来,探索未知的境地。他不想做别人的追随者,甚至也不愿做自己的,但凡做过的菜,他就不会再重复。
“玩儿”是“颠覆”的一种方式,无拘无束的敢于尝试,不断变化,将自由发挥的概念融入菜品,是他最鲜明的风格。
三、压力是一把双刃剑
”工作压力是让人不断向上攀登的动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程度去释放它,身心才能更好的投入工作。我曾就职于充满传奇色彩的“地狱厨神”Gordon Ramsay的餐厅。“在这儿工作身体是最累的,强度极高,非常辛苦,每个人的体能都消耗巨大。”说到这里,Paulo神情紧绷。Gordon堪称顶级厨神,做事追求完美,要求自然很高。“尽管工作时Gordon极其严格,但他其实很nice,非常关心员工,下班后会和我们一起打网球。他教会大家合理安排时间健身。”
“我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运动,更何况从小到大,我都热衷于此,12岁开始玩滑板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四、人生导师的力量
曾经,Paulo也有一段最难过的经历。他首次担任米其林一星餐厅的主厨,由于没探索到对新菜式的完美定义,创造的大部分菜品反响都不成功,他沮丧至极。
“那段时间我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烹饪其实是一个理解自己和了解客人的过程,创造一种为自己代言的烹饪语言,这才会引领你走向成功。
五、观察食客的读心术
“现在,身为餐饮管理层,我也如曾经带我的导师一般,把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教给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各餐厅主厨,再放手让其执行。凭借多年的经验,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他有一套自己的“读心术”。食客就餐的表情、速度、食用的多少,状态是谈笑风生还是颇为挑剔……以此分析他们就餐的满意度和不同喜好,甚至同行之人是什么身份,来餐厅的频率等。无论西餐厅还是中餐厅,管理的思路和方式都是相通的。
六、传授心得也是管理职责之一
Paulo给出的不仅是一张张可以拷贝的菜谱,更是一次次促进独立分析的思维方式。对团队成员而言,他那执着的力量,能够让所有靠近的人都变得专注而认真。
七、享受生活亦能汲取灵感
“做菜不是闭门造车,走出厨房才能获得更多灵感。”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和妻子去世界各地旅行,同时考察优秀的餐厅。摄影和绘画也激发了我的创造力,我还喜欢文学和诗歌。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烹饪书籍,任何菜品就像在为那片土地代言,无论视觉还是味觉,都在讲述一方土地的故事。
“好玩儿”、“有创意”、“享受生活”,这三个词是Paulo为自己贴上的个性标签。他脑袋中不断迸发的火花,骨子里放纵不羁爱自由的血脉,与行事稳重的执行力毫无违和。米其林的光芒一路耀他前行,精彩的厨艺人生,将为他在中国翻开又一段新的篇章!
康细才: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
来自中国香港。从厨四十余年,曾在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北京、天津等地多家知名饭店任职。擅长以粤菜为主的中式美食,并将不同地域的口味特色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曾获得新加坡中式餐饮烹饪比赛第一名,与国际知名烹饪节目主持人甄文达(Martin Yan)合作,在新加坡阿一鲍鱼富临酒家为1800人的豪华慈善晚宴担任主厨师长,多次参与美食节目录制。现任北京凯宾斯基饭店龙苑中餐行政总厨。
从厨理念
“不能只把厨师当作职业,更是一种修行。如果你没有做到老学到老,你停留在一地方,就永远跟不上一个时代的发展。年轻厨师要多看、多问、多学,多与师傅沟通;多花时间去了解食材,熟知它的口感、营养,知其根本,知其滋味。
一、厨师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我不喝酒、不吸烟,即使工作很长时间,都会把睡眠补足。睡眠不足,人不够精神,嘴巴会干,这样不可能做好菜。我干了这么多年,现在我不需要试味。在吃的方面,我更注意营养均衡。每个星期,我都会做运动,提高身体机能。”
二、厨师要注重口感的培养
”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品尝下当地的食物,了解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及文化。只要有空闲时间,我都会骑着自行车去大街小巷、菜市场逛逛,看到好的食材就买回来,自己在厨房里研究一下。”
三、不能离开灶
“这是重中之重。当厨师做菜是一种感觉,如果长时间不去做菜,厨师根本感觉不到手里这道菜的水准到了哪里。有时候不是我炒的,我看一眼便知道这道菜的水准是什么。不达标的直接倒进垃圾桶,重新做。中餐做菜常强调火候,如果火候不好,烹制出的食物质感和味道都不一样。其实火候的掌握归功于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处理食材的经验,烹饪食材的经验。不熟悉食材,不知道食材在锅里会发生什么,还谈什么火候?”